大国盛衰的根本之道
2017-04-19李哲夫
李哲夫
大国兴衰既不在于一两个杰出人物的出现与否,也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支持和打压,而主要是内部经济发展的好坏。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回溯人类历史上一些大国兴衰的历程和教训,不能不感到既发人深省,又让人嘘唏!一个个如斯强大的王朝和帝国,却终究不能避免无可奈何的衰落命运,其原因何在?
继保罗·肯尼迪的著名之作《大国的兴衰》问世近30年之后,格伦·哈伯德和蒂姆·凯恩又联手写出《平衡—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大国兴衰》一书,着重从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大国和经济体之所以走向衰落或呈现衰落的根源所在。这对于奋力前行在强国征途中的我国来说,也不无借鉴意义。
那么,大国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国力的消长,而决定国力的又归根结底是经济,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大国兴衰既不在于一两个杰出人物的出现与否,也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支持和打压,而主要是内部经济发展的好坏。经济蒸蒸日上,财富泉源涌流,则国力必盛。反之,经济江河日下,财富入不敷出,则国力必衰。霍布斯说得好,“财富就是力量”,历史上所有大国无一例外,它们都是奠基在强大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这一基础,则势必大厦倾颓,分崩离析,最后只能留下帝国的废墟供人凭吊。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就引用雪莱的如下诗句所描述的那样:
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
“我是万王之王,奥西曼提斯
功业盖世,强者折服。”
此外,荡然无物,
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
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雪莱:《奥西曼提斯》)
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出一个国家的国力大小呢?作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误读,就是过分看重经济增长率,而忽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如,关于当代中国经济,他随机抽查了美国最著名的五家媒体的50篇文章,又抽查了著名经济评论家的12篇文章,结果发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造成过分高估了中国的国力,夸大了中國的超越之势。
为此,作者给出了一个计算一国经济实力的公式: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x生产率x增长率的平方根。根据这一公式,他计算出2010年5个国家和欧盟(17国)的经济实力情况:如果以美国为100%的话,则中国为40%。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美国相比,国力差距仍然较大。他还进一步展望了2030年的情况,设想美国的增长率为年均1.8%,中国为5.3%,届时,美国仍为100%,中国为77%,而此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约三分之一强(美国、欧洲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大体相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国力上却仍然逊于美国。
国力是一个国家富强程度的概念,这一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一些不足,如不能反映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不能反映作为人口大国和GDP大国,一旦有事,其社会动员力、应急保障力和物质支撑力将会更大一些的情况,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客观和公允的。
作者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落后国家的追赶性发展,理所当然会快一些,但一旦达到一定限度,就不可避免地会趋缓。在作者看来,中国也不会例外。
这是因为,增长模式的三大支柱:规模、投资和创新,一旦到了最后的爬坡阶段,即要突破领先国家的上限,已再无别的捷径可走,只有在创新上超越才行。而这是至为艰难的,它需要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释放科技生产力才有可能。而在这一方面,领先国家的人才集聚和科技积累将会长期保持优势。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是不是也有所启迪,对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树立锲而不舍的长期追赶韧劲是不是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