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式创新”?
2017-04-19谭保罗
谭保罗
這段时间,中国到处都是无人机热,一些企业成天出现在新闻里,所有人鼓掌联欢。你瞧,“创新型企业”!
提到无人机,我想到了这两年好莱坞越来越流行的一类战争片。一般这个套路:为追杀恐怖分子头目,美军用无人机追踪,通过和卫星定位的配合,无人机携带导弹飞到恐怖分子家门口,将后者老巢炸得稀巴烂,恐怖分子也一命呜呼。
好莱坞片子一般都是反战的,片子末尾,美军后方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全部都忏悔了。他们拥有全球最牛的无人机,杀人于千里之外,但终归会滥杀无辜。
这些片子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电影里的无人机,和咱们成天热炒的中国企业的无人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区别太大了,这几乎是两个物种。大片里那是军用无人机,而我们的企业成天说的无人机不过是“航空模型”。
当然,我不是说“航模”毫无用处,它们也是有一定市场的“耐用消费品”。比如,电视台要航拍纪录片,再也不用租昂贵的直升飞机了,摄影发烧友也多了一样有用的工具。此外,这些“航模”也可以作道具,教育幼儿园小朋友从小要当科学家。
显然,真正的无人机,它的核心技术远不是这些“航模”可望其项背的。比如,超远距离的精准操控技术、强大的续航能力以及背后的锂电池研发。它们才是高科技,而“航模公司”在这方面,显然距世界一流还很远。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苛责这些中国企业。无人机是“中国式创新”的典型,这种创新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更是“实用主义”的。
首先,它必须先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只有商业成功了,企业才能生存。比方说在财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企业创新动能的指标叫做研销比,即研发支出占据销售总额的比例。企业研销比越高,那么它的技术就越有进步的可能。
有较大的研发投入,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销售收入,换言之,市场份额是第一位的,是基础。企业必须要先抢占市场,才能有加码研发的可能,这是一个以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创新逻辑。
无人机市场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为什么中国企业做到“世界第一”?首先肯定是中国独有的低成本,但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更不可或缺。
从竞争策略上来说,中国企业最先用低成本杀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成为“价格杀手”。只要对手一进入这一由中国企业霸占的价格区间,便会立刻被杀掉,从而保持市场的霸主地位。
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创新。“中国式创新”不一定是技术的,更多的时候,它是商业层面的。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名词叫“全要素生产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经济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第一指标。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说,就是在不增加要素(人力、资本)投入的前提下,社会、产业和企业的产出有所增加。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途径两个:一是技术进步,即单位生产要素创造财富变多,那么整体的社会福利也就增加了。与此同时,土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变得没有那么多,环境污染也变小,劳动者也不再那么累。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二个手段是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优化要素的组合方式。目前而言,中国绝大多数创新企业都还处在这个阶段,它们是最成功的商业企业,未必是最好的技术掌握者。
拿无人机来说,中国“无人机”的确就在创造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强大出货量,让中国企业可以固守一个既定价格区间,这保证了现金的充沛,等于是给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基础。只要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加码研发,未来必定能在技术领域做出一片天地。
对“中国式创新”,应该多几分理解,多一点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