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下上海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7-04-19梁琳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梁琳

摘 要:上海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自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碰撞和汇合。而这种冲撞与结合在饮食文化又有了神奇的体验,中式传统的饮食观念、习惯受到了西方饮食理念的挑战,因此在中西文化下,上海饮食继而发生一次创新。

关键词:上海饮食 饮食传承 饮食创新

上海,是中国的“魔都”。在这里,可以用肉眼的速度感觉到中国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因而在这座城市里,迎来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他们的到来,也让这座颇具江南气息的城市滋生了愈发圆润的气质。

一、上海饮食文化现状

为什么说上海“海纳百川”。因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里的美食可以满足任何一种口味的客人。不仅酸甜苦辣俱全,喜好韩式、日式或西式口味的人也总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餐厅。上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一西式古典风格的小洋房里,却溢满莫斯科红菜汤的味道;极具现代风格的餐厅里,却是吃着火锅。这种两级分化的新兴饮食文化,在上海早已习以为常。当然,既有改革,也还留着“保守”。老上海弄堂里,二楼洋房,进门的老式留声机、老式唱片机,还有座椅也透着年代的久远。菜肴摆盘没有太多的华丽,连菜式都是很传统简单的上海口味,一份小笼,几块滋饭团,再和着一杯茶,上海人喜欢这样度过一个简单的早晨。

上海既有独立的餐厅,但也不乏藏在商城的美味。上海的繁华,是高楼林立,也有偌大商城。而开在商城里的餐厅大多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风格:日式的酒屋,美式的汉堡牛排,还有新兴的甜点小食,可谓应有尽有,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商城的餐厅是上班族快速解决食物的去处,也为老人学生周末闲暇时品尝新美味的天堂。同时,上海地处东南一隅,尚是江南小城,依然留存着古色古香的小城古镇。南翔、七宝至今不但是上海人的回忆,也是外来游客必去的一处景致,品尝上海美食。就像七宝里随处可见的糕团,依旧是上海人爱吃的点心,清明时节必有的青团,上海人对它的情感,就像北方人过年必吃的饺子一样。食物在今天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更替和改变,但是食物与人,永远是相依相存,每次的改变都是延续一种新的情感。

二、上海饮食的创新

食物不仅仅只为老人、当地人服务。众所周知,上海菜“浓油赤酱”,且口味皆偏甜。红烧肉,酱肘子甚至臭豆腐在上海人的口味里都是偏甜的。但是在旅游业发达的上海,若是只做甜味的菜式,怕是大多游客都无法接受,自然少了许多生意。因此在七宝、南翔古镇等旅游地方,店家为了吸引客人会开创许许多多的新口味,为四川游客准备的麻辣,为北方客人改良的甜度。例如青团,只是清明时节的时令小点,软糯的团子是甜而不腻的红豆沙馅,就是一道寻常平凡的甜点。但是杏花楼里的新开创咸蛋肉松青团在去年一跃登顶,成为“网红”,排队的队伍络绎不绝,不乏外国人,也来“凑热闹”,到最后只能限购。亦是为甜咸之争再添一笔。

不仅是传统食物的改革,就连外来食物也针对中国市场作出了相应的改变。披萨绝对是国外进口的“洋玩意”,必胜客、乐凯撒等都是在专门制作披萨的餐饮,在他们的手下,诞生了不同口味新颖的披萨:田园风味披萨、海苔鳗鱼披萨、奥尔良风味披萨等等,其中最为代表的莫过于榴莲披萨。虽然“中国市披萨”各式各样,但其实在国外,披萨没有如此多的口味,最受歡迎的往往是极其简单的番茄佐芝士。但是,极其简单的披萨在中国一般没有很好的人气,中国人喜欢“盛”,富有热闹美满之意。例如过年过节时,年夜饭总是慢慢一桌,很是隆重,寓意着来年的兴旺。有时候的聚餐,国人也喜欢点很多,旁人总会觉得这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但是这和中国的文化有关,菜肴太少,往往被认为待客不周或者不重视 ,显得过于冷清。当然浪费粮食的行为坚决取缔。因此,榴莲披萨的出现则是商家为了迎合国人的猎奇,自创的“中国式披萨”。除了“中国式披萨”,就连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全球连锁快餐店,从印象中只卖汉堡可乐的纯种“洋快餐”,也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米饭、汤等中国特色的款式。就连甜点也出现了红豆双皮奶口味的派。所以,食物是没有界限的,它就像是一种语言,互相交融,理解。

三、上海饮食的守旧

念旧是这些年的潮流趋势,人们开始感慨生活步伐走得太快,因此开始喜欢寻些过去的物件,装扮自身,美曰“慢节奏”。因此,在上海小弄堂里又有了那些手工匠人,他们不用机器,而是每日早起,自己和面,自己调料,自己买卖,每天固定的时间和限定的,单是这一份单纯的心意总可以吸引稳定的粉丝。阿大葱油饼、上海梦花街混沌、大壶春,这些有着上海老味道的食物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引着许多人的心。在工业化席卷制造业的今天,餐饮业大可以选择机器代替手工,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大的收益。所以手工匠人被人尊重,是那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庆华饭店里的菜款很是简单,摆盘家常,但是来人还是很多,有人劝着 多创新些新菜,否则就被比下去了,可是老板还是拒绝了,这么多年依旧不变。其实,守旧是一种继承。不是老板古板固执,每一种食物的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就像化学物质固然好,但是厨师十分抵制,以它为耻,因为在厨师的宗旨里,厨师是要传播食材本身的味道,要让吃着体验到食物的韵味。快餐文化遍布全国,上海的早餐店已是数不胜数。为了节约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快餐,但是父母还是更愿意为了孩子早起亲手做一份简单的茶泡饭,又或是按着四季的时令,择时令蔬菜,凭着这份心意,怕是不能比的。因为有人喜欢,就算再辛苦,也不愿意省一道工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食物上花心思,吃着愉悦,做的人也开心。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由来已久,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并列中国八大菜系。若说在中国的其他地区饮食都还带有自己的特色与味道,那在上海,仿佛已经被同化了。不是说上海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共融就是它的伟大。在这里,多种文化碰撞,形成了它单独的菜系。它满足了每一人的需求,也在害怕在大文化背景下没有了本真。现在,有人问起,上海的代表美食有什么,很多本地人已经说不口了。甜点糕团,江浙一带常有,怕是更加精致细腻。油条、汤包在北方随处可见。所以,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历史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虽然,上海老餐厅健在,手工匠人被人尊重,但是老餐馆里,坐着的都是退休老人,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可是往往只是一次,新鲜面孔常有,可是老面孔也在一天天减少。因为从众心理,老老少少都喜欢去品尝“网红食物”,可是没有人想过这食物的来历,有时还会想着它能有几分创新,迎合年轻口味。这何尝不是一种,人们渴望经典东西流芳百世,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去继承,又何谈创新,再次赋予其新生命。不可置否,上海节奏快,生活的压力也大,上班族因为贪图便利,更愿意在餐厅匆匆解决一餐,味道虽好,简单快速,但是被遗忘的厨房又何尝不是饮食文化在被遗忘的过程。

因此,传承不单单是嘴上说得而已。好在,人们开始关注传统食物的境遇,想方法去保护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接触传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在不改变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它们再次被历史接受,给予第二次生命。有人为之付出的同时,身为饮食最主要的消费者,也要给予适度的关注。全球化席卷,他国文化自然有其优秀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本国的文化,或许看来“俗气”,但是它也曾在历史长河里光辉璀璨过,至少我们不能忘记制作者的心意。我们在感激老一辈手工匠人的同时,切勿不要忘记新兴年轻人的功劳,更要提醒滋生,毕竟传承的使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项目名称:

舌尖上的上海——中西方文化交融下上海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cx16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