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活动应常新常异

2017-04-19周小林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进校园小吃第二课堂

周小林

在现代教育中, 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可沟通各学科知识的横向发展渠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获得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据报道,武汉江岸区鄱阳街小学的课外活动中,三年级(2)班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汉味小吃”课程。从各种小吃的来历、地道的吃法和做法,到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39个孩子成了小“美食家”。如此,學生不仅了解了武汉饮食文化,还学会了自己动手。该校像“汉味小吃”这样的课外活动项目共有20多门。三年级(4)班的“西餐礼仪”,让孩子们变成小绅士和小淑女,举止大方得体。六年级(3)班的“爱我国粹”课程,带领同学们学习茶艺、水墨画等。这些“第二课堂”充分发展了学生们的特长,促进了他们健康成长。

目前,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在许多中小学校尚处于探索阶段。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课外活动普遍存在规范性、系统化、科学化不足的问题。中小学校要将“第二课堂”办得有声有色并使之常新常异,还应从多方面下功。

一、走有自身特点的“第二课堂”之路

亦步亦趋,便谈不上创造。当一所学校将他人的课外实践教育成功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出有自身特点的“第二课堂”。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的小学和初中生每周至少有三天在下午3点30分到5点期间,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所有活动支出均由政府拨款。学校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与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

二、形成“拳头产品”,积极向外推广

优秀人才培养的标准包括身心素质、品德素质、能力和知识四个维度,四者缺一不可。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来支撑和配合“第一课堂”,以实现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北京市海淀区校外教育协会推出《海淀区中小学校课外活动计划推荐课程》,该课程共收录体育、艺术、科技三大类的200余种。脑训练系列课程与普及计划、英语口语、篮球训练课程、数学思维培优补差课程等深受学校和学生喜欢,成为全市中小学校课外活动的品牌。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各年级课外实践教育方面,欧美国家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多种多样,分为学术性、娱乐性、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2015年,美国11000所学校的400万学生参加了“国际地理小蜜蜂”在各地的预选赛,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们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因此,学校必须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以开拓进取的积极作为,努力推动课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双向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

猜你喜欢

进校园小吃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我想
开胃小吃“丝娃娃”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怕冷的小吃货 等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厦门品小吃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