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政府饭堂吃饭

2017-04-19韦星

南风窗 2017年4期
关键词:饭堂穿山甲公职人员

韦星

我去云南采访过很多次,也经常从昆明转乘到其他地方采访。客观说,一开始,我对昆明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和其他城市相比,这座城市显得不现代,也不夠清洁和干净,特别是火车站一带,显得比较脏、乱。当然,这也是很多城市火车站的通病。但有次,我到昆明市政府采访后,深刻改变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感觉昆明有一种低调的朴实和抵达人心的真诚。变化始于一次午饭。

那天中午,在位于呈贡新区的昆明市政府采访结束后,我肚子饿了,想找饭吃。但作为一个新区,这一带的商业还没旺起来,也没发现有很多可以去吃饭的地方。正当我找人打听哪有快餐时,路过的一个民工告诉我,“去市政府饭堂吃啊”。我愣了一下,以为这人在和我开玩笑,但他一脸认真地告诉我,“我也去吃饭啊,走,一起去!”

我满脸狐疑,半信半疑跟在他身后。后来,他看出我疑惑,这才告诉我,饭堂对外开放。再后来,我诚惶诚恐地跟着他进去,一起打饭、付钱、点菜、吃饭,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价格还挺实惠,米饭免费加,咸菜和汤也免费盛。印象是,总共消费不超过十块钱,就有荤有素了。

说实在,昆明这事把我震惊了。因为印象中,政府饭堂都是高墙大院之内,饭菜也是公职人员专供。外人首先进不去,即便进去了,有钱也买不到饭,因为没有专门的饭卡来刷卡消费。

后来我才知道,昆明的这家市级机关食堂早在2011年就对社会开放了。食堂外围没有围墙、没有围挡,公务员和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一起进食,一切都显得非常的和谐、自然。

回到现实,我们知道很多人对公职人员吃什么“很在乎”。比如前段时间引发的互联网刷屏幕的“穿山甲公子”事件,很多媒体硬生生地把他和食客的老底给翻了出来,并不断打听“黄书记和李局”究竟是谁。

不过,后来广西纪委澄清说,除一名已落马的官员参与进食外,其他的是企业人员。这才算平息舆论。在这个事件上,人们除关心“穿山甲”作为国家级保护动物被吃掉的命运外,其实最关心的是:如果是官员主持宴请吃穿山甲,那这就不只是吃穿山甲这么简单了,因为这吃的是一种特权。

它的要害之处在于,因为穿山甲本来是被保护起来禁止吃掉的,而我作为公职人员竟能把它吃掉了,显示了我的“过人之处”,显示了我“权力足以通达”的能力。所以穿山甲事件才会引发这么多人关注。

从云南昆明政府饭堂对外开放到广西“穿山甲”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对公职人员吃什么,人们还是很关注的,也很把这当一回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昆明市级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无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和价值,此举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公职人员在吃什么,而你们,想吃,也可以来。

应该说,这是比在很多在文件上强调“走群众路线”,更强有力的行动体现。昆明的这一做法,值得点赞。因为饭堂就是政府的一张面孔,它让人们从这张面孔里看到很多东西:是友善的?开放的?还是面目狰狞?拒人千里之外的?

所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对外开放,或是在其他方面,向昆明学习这一类似的做法和真正“走群众路线”的心态。

我们知道,一个善意的举动,看起来,好像只是很小的举措,但展示了一种融合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它让官民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和融合,而不是排斥,更不应该是敌对。

猜你喜欢

饭堂穿山甲公职人员
穿山甲
饭 堂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奔往饭堂的路上
山猫和穿山甲
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主体比较研究
饭堂打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