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的英利
2017-04-19李帅
李帅
2010年南非世界杯,欧洲球队首次在欧洲之外国家举办的世界杯上夺冠。此外,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则是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唯一来自中国的赞助商。旬月之内,几乎全球的人都知道了英利,一家销售光伏组件的中国企业。
2010年,英利组件出货量1.06GW,相比上一年525MW翻了一倍,这一年的净利润也达到了2.15亿美元,可谓是名利双收的一年。
英利创始人苗连生在光伏行业被称为价格杀手,一次又一次的最低价让业内人士对英利的成本控制和盈利空间感到震惊。
然而2010年以后,英利便迅速陷入到亏损的泥淖之中,虽然出货量仍然名列前茅,但是却始终难以摆脱亏损。英利引以为豪的全产业链结果让人失望,六九硅业投产后不久便爆出减值、污染等问题,而且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又决定投入巨资进军下游电站市场,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
价格杀手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光伏行业第一次受挫,企业停产、市场萎缩、资金链紧张等问题纷至而来。
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年,苗连生第一次展现出了他的价格杀手本色。2008年10月在英利国际合作年会上。面对着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欧美亚60多家客户300多人,苗连生在会上宣布了英利为应对金融危机惠及广大用户率先主动降价的决定:太阳能电池组件由过去的4.1美元/瓦降至2.98美元/瓦。
2008年,英利太阳能电池组件281MW,在全球排名第六,利润13.5亿元,比2007年翻番。然而从上市至今,除了2007—2008年和2010年实现盈利,英利在其余的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时间来到2009年,国家通过招标的形式摸底光伏产业,欲启动国内光伏市场。3月,敦煌10MW项目特许权招标作为国内第一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正式开启,英利和国投电力报出的0.69元/度的“惊爆价”轰动业内。彼时业内的成本价格在2元上下,英利的0.69元/度顿时引来众人的口诛笔伐。
最终,中广核联合体以1.09元/千瓦时的价格竞标成功。此外,国家能源局还同意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再跟标1个10兆瓦项目,同样是遵循1.09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英利也成功参与到该项目中。
2010年,“金太阳工程”关键设备统一招标,英利以10.5元/瓦的最低价格入围16家企业的大名单,而此时国外的价格在14元/瓦上下,苗连生依旧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
在英利频频杀价的同时,其产能的扩张也十分迅疾。2003年,英利光伏组件产能仅有3MW。上市之后,2007年7月铸锭、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就达到200MW。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夕,2008年9月,英利铸锭、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达到400MW。2010年底,英利组件产能突破1GW,2012年出货量达到2.2GW之多,登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
然而,不管低价也好,出货量第一也罢,英利的整体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2010年,英利的毛利率为33.2%,2011年下降到16.7%,几近腰斩,截至2015年底毛利率停留在13.4%。2010年,英利的资产负债率在尚为57.53%,到2015年已然破百。
2016年,已经连续五年亏损的英利,终于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借助2016年国内光伏市场的火热,英利2016年上半年实现盈利1.51亿元,其中第二季度营收25.24亿元,净利润7180万元,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
偏执的全产业链
苗连生在上马光伏产业之时就定下了如此的基调——“要搞我们全过程都要搞”。同时,英利最早上马的项目是原国家计委3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重大高新技术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本身就是全产业链,所以国家能源局和英利最后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
不论是狂降1美元,还是0.69元/度的极低报价,全产业链或许是英利的依仗,但是,毋庸置疑,全产业链的风险也极大,六九硅业的滑铁卢就印证了这一点。
不滿足于受制于人,早在2007年,英利就开始谋划多晶硅上游的项目,也就是秘密进行的六九硅业,当时被称为“筹粮处”。为了筹措六九硅业所需的25亿元资金,苗连生甚至抵押个人股份用以融资。
与众不同的是,英利的多晶硅项目并没有采取已经广泛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而是采用了鲜有成功案例的硅烷法,一种能耗低,但是合格率和安全性都很低的技术。英利的上游之路似乎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010年8月,六九硅业一期工程3000吨宣布投产。但是好景不长,2011年,英利四季度报显示,六九硅业减值22.75亿元,商誉减值2.7亿元。而且由于污染问题,保定市政府要求六九硅业于2012年10月28日停产。英利的上游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是由于巨大的投入,上游却成为制约之后发展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2012年,英利为了减轻国内光伏产业遭遇“双反”所带来的业绩压力,开始大举进入光伏产业下游电站的建设。由于光伏电站需要资金投入较多(100MW电站通常需要8-10亿元投资),英利只能通过贷款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扩张,而这对于已经开始存在资金压力的英利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举动。
2016年7月,英利创始人苗连生卸任英利集团董事长一职,英利的重要元老之一王向东将接过接力棒。然而,尽管权利交替,但是困境之中的英利能否重新站起来却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