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米之炊,有炊之术”

2017-04-18魏明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佳句首尾呼应习作

魏明霞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91-02

作文难,起步习作更难。现今,三年级习作处于一个断层,拔高要求的状态,由“写话”转向“习作”,在表达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要求都明显提高,习作成了语文学习中最为可怕的“拦路虎”。《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习作的目标定位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作为三年级语文老师,寻寻觅觅教作文之道,失之得之,道不尽苦辣酸甜。無法改变对孩子、老师的评价机制,但总能找到让孩子们轻松、快乐步入习作殿堂的阳光大道。

一、积累先行——解决“无炊之米”的问题

常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积累。只有语言材料、知识经验、思想感情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将孩子的目光引向“生活”和“阅读”,积累先行,解决头痛的“无米下锅”的难题。

1.全方位感知生活

好习作源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照相机行动”——培养用眼观察事物的能力,“掏掏你的小耳朵”——培养用耳朵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捕捉来自身边的大事、小事,天下事,学会事事关心。感受自然的魅力,体味生活的多彩。

2.多角度阅读积累

习作处处与阅读紧密相联,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因此,我在班级开展了“博览群书、熟读成诵”八字行动。

(1)每周一节读书课,内容为炒一盘“古诗小菜”, “吃”顿故事大餐。

(2)每天摘录两句妙语佳句,并能背诵。

二、方法指导——摆脱“无炊之术”的困境

过去,作文教学习惯沿着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现在,又让学生想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习作教学处于一种无本可依,无序可循的状态。写作知识的传授缺乏系统性,写作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习作中的一些典型通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的甚至不得不靠不断地“练笔”以求“熟能生巧”,习作教学还是处于一种高耗低能的状态。因此,我想:只有将习作目标细化,确定每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对全册习作教学进行系统化安排,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例: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习作是写写父母的爱,根据本组课文的编排我确定了“情”为主线,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作为训练重点,具体设计如下:(一)在揭题中动情。入课时,背诵园地五中的《游子吟》,拨动学生心中那根爱的琴弦。

(二)在动情中学“法”。借用文本中一些写爸爸妈妈的佳句进行首尾呼应的练习,认识这种写法。

1.出示两组佳句:这里有两组描写爸爸妈妈的佳句,请仔细读读。

(1)我的妈妈才三十七岁,可我总觉得她像七八十岁的老太婆,总是唠叨个不停。

(2)妈妈的唠叨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少了它,还觉得有些不适应呢!

(3)别人家都是妈妈料理家务,我家却不同,是爸爸当“家庭主男”。

(4)爸爸当“家庭主男”还真行!

2.认识首尾呼应:如果我把这些句子分开,一句放在文章开头,一句放在文章的结尾,你发现什么秘密了吗?

(1)指名分句读,发现奥秘。

(2)小结:对,这就叫首尾呼应。开头呼唤,结尾答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

(3)游戏:我当开头呼唤,你们在结尾答应,会吗?

(4)师生一首一尾合作读诗句。

3.练习运用。

这儿有些文章的开头,你能补上它的结尾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轻轻吟诵着这些诗句,妈妈的爱便从心中流淌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的爱就像一块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园地中刚学习的古诗,把握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首尾呼应”这一习作范式在游戏中,在学习运用,渗透在孩子们的习作思维里,植根在他们记忆仓库中,不强求,不限制,只等他们融会贯通,驾轻就熟。

有了炊之米,炊之术,孩子们制作出了一道道美味的“习作大餐”。从他们的笔触中,你可能看到杨红缨的影子,感觉到孙幼军的存在,甚至还能体验到德国著名作家米切尔.恩德的想象。积累先行,指导入门,我和孩子们迎来了三年级习作的灿烂的春天。

猜你喜欢

佳句首尾呼应习作
补成语组佳句
劳动最光荣
首尾呼应
拜谒杜甫草堂
神奇的“首尾呼应”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
佳句碎碎念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