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阶段课程学分互认体系研究
2017-04-18严桂琴
严桂琴
摘要:近年来,中高职衔接和专接本项目发展迅速,但学生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常常会发现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的现象,而合作院校间学分互认的范围较局限,并未涉及专业课程。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简称苏外院)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3+3)项目为例,探索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应用本科;学分制;、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国内外各级各类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趋于深入和频繁。教育资源的获取逐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校选课或者辅修其他专业,体现出极大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学分互认体系应运而生。学分互认通常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何科学和合理地将国内外不同院系、高校或培训机构给予的学分进行认定、累积和转换,实现课程、专业或学校间的有效衔接。学分互认是区域或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满足终身学习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的研究方向是中高职、应用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转换,这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有部分课程(内容)是重复的,可以通过校际合作实施学分互认,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
二、国内学分互认体系研究现状
关于学分互认,殷双绪, 姚文建[1]以北京学院路地区和上海东北片的合作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等角度对校际间的学分互认现状进行调研。武丽志, 张妙华[2]认为网络教育是推进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有效途径,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两门网络公选课程的成功实践为例提出推广措施。胡新生, 武剑等[3]对比了澳大利亚、欧洲以及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学分互认体系,同时建议通过完善学分互认标准、对中高职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等途径来推动中高职学生学习成果的转换。王国川[4]对网络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形式学分互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教育形式下构建学分互认体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相应的改进路线。
通过文献查阅,可以发现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学分互认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成人教育或网络教育。近年来,中高职衔接(3+3)项目的市场逐渐被打开,学分互认问题日益凸显。
三、苏外院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中高职学分互认体系发展现状
1.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3+3)项目介绍
苏外院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开始于2012年,2015年9月第一批学生正式开始高职阶段的学习。该批学生共58人,主要来自两所高校: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简称工技校)和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高工分校(已终止合作)。由于特定原因,第一批学生高职阶段只需2年。目前,该批学生已经进入顶岗实习或者专接本学习阶段(见图1)。
2.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存在问题
(1)学分互认范围较局限。目前,采购与供应管理(3+3)项目只针对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进行学分互认。如果中职阶段获得物流师四级证书,高职阶段可免修《物流师四级》通选课。如果中职阶段英语取得PRETCO三级证书或CET四、六级证书,高职阶段可免修英语考级相关课程。如果中职阶段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高职阶段可免修计算机考级相关课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分互认的范围只局限在语言、计算机或职业技能等证书层面,并未辐射到专业课程。
(2)专业课程难以实施学分互认。对比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度计划,无论是公共基础(人文素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还是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内容)重复是存在的。但是,就专业相关课程而言,高职老师在授课时,又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通过与中职老师的沟通,课题组发现专业相关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呈现差异,但知识点(内容)重复普遍存在。进入高职阶段,学生面对重复的课程(内容)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然而,如果实施学分互认,学生掌握程度呈现两极分化,高职阶段再继续学习后续课程时,部分学生会跟不上教学进度。
四、学分互认体系的优化建议
1.中高职、本科教育一体化设计
从课程重复的角度考虑,中高职衔接和专升本项目涉及的高校可通过合作,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度计划。针对专业相关课程,相关学校可共建项目课程组,将知识点进行分层,明确中职、高职和本科阶段的掌握程度,并与相应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挂钩(见图2)。理想状态下,专业课程的重复现象会消除或降低,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也就体现学分互认实施的必要性。
2.拓宽学分互认范围
除了对英语、计算机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学习成果进行转换,合作高校可以对专业课程进行学分互认,确保专业课程对接(由浅入深)的质量。同时,由于工技校与苏外院距离很近(步行约10分钟),南京财经大学专接本项目是在苏外院上课,中、高职阶段均可实现跨学校选课、听课。此外,合作院校可以推广网络课程,突破传统学习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如图3所示,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完成各阶段学习成功的累积和转换。
3.规范学分互认标准和流程
为了推进学分互认工作,相关高校应共同组建专家团队,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授课方法等课程要素,确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重合或相近的比例,并制定相应的学分互认规则。例如,如果重合度大于80%,成绩优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直接获取对应学分;如果重合度介于60%至70%,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不参与教学活动,但需参加期末考试,考核合格者给予对应学分。同时,学分互认办理流程同样需要规范,如学生提出申请的渠道、时间,学院或学校层面的审批途径和审批时间,办理结果的公示方法和时间等。
五、总结
跨校交流、中高职衔接等项目中,专业课程重复现象普遍存在。学分互认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课程选择、学习的机会,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目前学分互认体系存在互认范围窄、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合作院校可通过开设网络课程等方式拓宽学分互认范围,并组建专家团队以规范学分互认制度和流程。
参考文献:
[1]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學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27-34.
[2]武丽志,张妙华.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校际网络课程教学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81-87.
[3]胡新生,武剑,笪薇,陈春,李丽.国外学分互认制度对我国中高职与开放教育衔接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14,18(1):68-71.
[4]王国川.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学分互认探索[J].高教探索,2014,(6):148-151.
基金项目:1.“标准对接、能力开发、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525。
2.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3)实训课程体系的优化,课题编号:JG-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