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做法
2017-04-18李运香
李运香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教学中,我们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了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轻松、活跃、有效。在这里,我们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最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凡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行为都是自主学习。如主动地质疑问难、对同学发言主动提出不同见解、自主选择识字、读书方法和合作方式、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等等。在识字教学中, 有些教师根据每篇课文总有一些难于掌握的生字这一特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 2——3 个最难的字, 课前在家里做成“难字卡”, 学生兴趣非常浓, 人人乐于动手, 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 做出的难字卡丰富多样。有“图解字”“物配字”“字比字”等等,上课时全班广泛交流, 个个争当小老师, 在活动中游戏中自然突破了难认字, 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在阅读教学中, 有的教师让学生自主选画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些词语并在全班领读, 再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 文中的优美词句不是由教师勾画指定, 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感悟, 识记起来当然兴趣盎然。自主学习还可以体现在理解课文内容甚至包括板书设计等诸多方面。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设计了一些代替板书之用的图片和词语卡片共 12 张:“春”“夏”“秋”“冬”四个大字, 四个不同色彩的太阳图, 还有“温暖”“清凉”“果香”“色彩”四个词语。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将所有的卡片交给学生, 不做任何提示, 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根据课文内容按一定顺序自由摆放, 结果学生一个个开动脑筋, 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感悟, 将“绿色的太阳 ( 图 ) 一一夏一一清凉”等一 一对应摆放。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环节, 学生的自主性得以真正体现。
二、实行合作学习, 使课堂教学互动有序
学生的学习, 仅仅依靠个动是不够的, 学生是最可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与合作,具体有这几点要求。一是合作学习必须有的放矢。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 合作的次数不宜过多, 那么教师就应该深入思考, 哪些学习内容只需“个动”, 哪些学习内容必须 “互动”。如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某一段话总是读不出应有的语气语调时, 说:“是啊! 这段话可真难读好啊! 下面你们各自再试读几遍, 然后分4人小组互相 读着听听, 谁读得好就向谁学。 ”还有的教师善于安排一些思考难度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如教学《松鼠与松果》, 教師提出“两只小松鼠在埋松果时会想些什么? 它们看到长出一棵棵小松树时又会说些什么?”这么一个创新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这就安排得恰到好处。二是合作学习需在充分自学(自读自思) 的基础上进行。以前, 有的教师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太“突然”, 提出某一学习要求或需要思考交流的问题之后, 即刻就让学生讨论, 结果, 学生没有自思个动的准备, 合作时自然是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影响了合作效益。现在一般都能做到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三是合作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除了4人小组讨论之外, 还有同桌互学、自由组合学习, 全班性集体交流也是一种大范围的合作。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 什么样的学习要求, 采取哪一种合作的方式最为合适, 教师要通盘考虑, 合理安排。四是合作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动。合作学习一般都是教师安排的,属指令性的。是“要我合作”, 能不能培养学生形成“我要合作”的学习心理? 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他们训练学生在一些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上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 如在自读自思, 自认自写的后一时段自觉地进行同座或 4人小组的交流与沟通。目前, 这一自主性合作学习模式已为大多数实验教师所运用。
三、坚持探究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探究的问题不宜过大, 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 将“漂流”“飘荡”这两个词语做成卡片分别贴在黑板上简笔画的小河里面和高山上空, 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有“水”就“漂”, 有“风”就“飘”。她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 提出这么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你喜欢课文中的李丽和林园园吗? 为什 么? 结果学生探究的答案出人意料:林园园也有值得我喜欢的地方, 她“脸红了”说明她知错认错了, 是个好孩子;李丽也有让我不喜欢的地方, 她不该粗心大意忘了带绿铅笔。
四、强化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以读为主, 注重感悟, 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坚持“以读促解, 以情促悟”的阅读教学理念。可以采取“读完问, 问了读, 以问促读, 以读促思 ”的学生自主阅读新模式。这里的“问”当然是学生自己向自己多提出一些“为什么”, 这实际上是一个“读——思——悟”的过程, 是个动性朗读感悟的过程。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 在导读小男孩的答话 “这条小鱼在乎!”这一句时, 先引导学生抓住感叹号体会读出感叹的语气, 然后让学生试读, 看该把哪个词语读得重些。结果, 有的同学把重音放在“这条” 上, 其理由是“鱼太多救不完, 但被救的小鱼每条都在乎;有的同学则把重音放在“在乎”上, 因为他体会到小鱼的生命虽小, 但也是珍贵的, 有了生命才能快乐的生活在大海中。由此可见, 学生只有有了充分的自主阅读实践, 才可能产生如此深刻的主体感受。教学中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 但不是单线独进, 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 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 实行“横向联动”, 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 整体观照, 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 即 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 以读促思,以读促解, 以读促记, 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悟、读中写。如教学《假如》一课, 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 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 而是引异学生结合上下句反复诵读, 仔细体昧, 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 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悲伤”。通过细细品读, 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 因此用了那么多“很…… ”。同时, 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已由然而生, 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 这就是成功的“整合”。
总之,我们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互动、能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