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数字文化馆更好的整合资源、创新服务
2017-04-18高田
高田
群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各个社会活动与科学实践是分不开的。文化馆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基层老百姓最贴近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努力实现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创作、艺术辅导和讲座、群众文艺欣赏、群文理论研究等方面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塑造广大群众的价值观、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普及艺术知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何更好的利用数字文化馆,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成熟的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内容,重点是内容,科技只是手段。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探索步伐逐步加快,各地文化行业纷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应将建设数字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行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在理念、管理和服务上实现新的跨越,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一、建设、完善数字文化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数字文化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群众既能在文化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
线上平台包括网络云平台和艺术普及资源库(慕课系统),主要解决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参与艺术普及培训、参与文化社团、群文创作展示、志愿者服务、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功能。线上平台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所有的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用户管理,包括线下实体馆的内容推送和管理都依托线上平台。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以及财政投入的增加,各地的公共文化设施都有明显提高,有的甚至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但不少拥有宽阔场地、一流设施、标志性外观的“容器”里面,呈现的却是少人气、缺活力的窘态。一边是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条件不断提高的“成绩单”,一边却是“门可罗雀”的尴尬场景。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没有弄清楚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那么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将其总结为三个特点就是:均等化、多样化、广泛化。
1.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问题还较为严重。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
2.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着文化受众需求趋向多样化。随着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唱唱歌、跳跳广场舞。我们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
3.服务范围的广泛化。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资源和服务已成为群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能够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数字文化馆服务,使得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也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二、强化文化馆人才建设,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和排头兵
1.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要善于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善于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三、创新并正确运用数字文化馆的优势
与传统的场馆阵地服务相比,“互联网+文化馆”是文化馆开放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载体、新平台、新阵地,是“新型的‘公共领域和社会联结方式”。数字文化馆具有下列四大优勢:
1.空间上“零距离”。文化馆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是有限的平台,服务的对象也有限,有些行动不便的群众还要受到年龄、身体、天气、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而网络平台是无限的,如果想参加某个文化馆活动,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文化馆网站了解服务项目和活动情况,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咨询窗口、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文化馆的文化服务。
2.时间上“不打烊”。文化馆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不受工作时间和开放时间限制,群众随时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的浏览、互动,24小时全时段享受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3.内容上“集成化”。数字文化馆不受活动场地、宣传栏篇幅等条件的限制,是一个全方位体现文化馆职能的综合服务平台,能够提供信息发布、咨询互动、演出直播、在线文艺辅导、文艺作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推广等众多服务项目。此外,通过资源聚合、链接等方式,还可以实现馆际及有关文化网站的资源共享,使一个小小的基层文化馆成为海量文化的“大超市”。
4.形式上“一站式”。“一站式”服务的实质是服务的集成与整合。相对于传统的服务提供模式,数字文化馆提供的服务更加便捷和人性化,使用者不需要知道网上的资源、服务具体是由谁来提供的,不需要因为获取不同的服务事项而跑来跑去,只要找到“数字文化馆”这个统一的入口,便可获取文化馆所能够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一切服务。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接触最紧密、变化最及时、产品最多样的文化馆,依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馆工作,创新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效能。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现代转型,真正体现主导地位,按照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充分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