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
2017-04-18冯晴
冯晴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的提问,如运用得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提问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师;学生;思维;师生互动
问答是课堂教学中的微型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教学流程。它通常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变通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等环节组成。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这个教学流程的 “断流” ,甚至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使课堂教学顺畅而自然地按 “既定计划” 进行。
一、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二、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难易适中。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文中的具体内容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详细探讨结尾部分,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写粉笔字并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作者为什么会使出全身的力气呢?”从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课文,最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准确切入,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教师的提问有创造性,营造出的问题情境才更加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才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提问方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四、多向互动的提问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納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五、注重答案的多元化,不断鼓励以及启发学生
当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问题具有主观性,因此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
六、评价式提问
评价式提问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给出的材料进行价值判断。评价提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要求学生对特定对象提出看法(评价他人观点)或评定思想价值,例如“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要求学生判断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如“在教育心理学中,请指出讲述法、谈话法、发现法三者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是什么以及各自的特点与不足?”3.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的优缺点,例如“你认为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在评价提问中,学生最开始的回答可能质量不会太高,教师必须通过问“为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其他人有什么想法?”等进行探询,以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评价事物。
七、抓契机,巧提问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她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老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自己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文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八、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重点,并且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提问,并且在提问的时候要有启发性以及针对性,同时还要抓住课堂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在重点问题上,此时要适当的引导学生,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难点问题上,教师要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来解决难点问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从小问题出发,层层深入,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赵志霞.谈初中语文提问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8 ):90-92.
[2] 褚亚敏.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