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生花 有效练笔
2017-04-18陈志江
陈志江
摘 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练笔”已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在各类阅读教学课堂随处可见。但很遗憾,这些练笔中不乏费时低效,任意发挥,滑“西瓜皮”之大作,导致学生练笔流于应付,语言单薄。在解读新课标中的“教学策略选择”,结合实践点滴,立足文本的实践中,应该注重一个“趣”字,追求一个“易”字,讲究一个“真”字,才能进行有效练笔,“丰满”小练笔的语言文字,从而由一斑窥“习作教学”这一豹。
关键词:妙“文”生花;习作教学;有效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1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11
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论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写作本位”这一读写观,为我们平日的教学树立了鲜明的旗帜: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读写思维的平台,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正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极为成功的宝贵教学经验。但是审视当下,小练笔低效经营现象却屡见不鲜。近三年来,笔者立足本班实际,致力于有效练笔的探寻,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聚焦文本,透视练笔“单薄”现状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很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小练笔成了每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阅读本位读写观下,原有课程标准的引导、阅读教学的定式、教师思维的惯性使然,给小练笔制造了重重假象。假象一:练笔补白,流于形式。假象二:生搬硬套,文字单薄。假象三:思考不足,引导失策
二、妙“文”生花,激情诱趣“丰满”练笔
如何使小练笔“丰满”起来呢?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趣”“易”“真”三方面入手。
(一)兴趣始之,让学生愿写
1.营练笔宽松氛围。小练笔教学时,我摒弃了“审题式”的开场白,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或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设置一些颇有新意的教学情境;用富有激励性的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与学生对话……这些有效的手段,都达到了调动学生小练笔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我充分利用教室墙面空间,精心布置小练笔实践的“小天地”,如“小练笔园地”“小练笔擂台”等,在教师搭建的“展示台”上,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小练笔的热情被逐步释放出来。
2.抓亮点及时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办法。在激发学生的小练笔信心时,我始终做到抓学生小练笔中的亮点,及时地表扬鼓励。
小练笔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小练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教师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有的学生阅读面广,小练笔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教师在评语中不妨送上一句:“你真是小练笔高手!把古诗巧妙地运用到景物描写中来。”我想,每一个学生读到这样的批语时都会心花怒放。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小练笔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小练笔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小练笔的主人,从而激发小练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追求“易”字,让学生乐写
1.培养阅读习惯,积累小练笔知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又有不少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小练笔方法、表达技巧都蕴涵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领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练笔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
2.创设情境体验,積累生活素材。叶圣陶说过:“小练笔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对认识的事物有感触,感情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内心,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
比如,做“木头人”的游戏。游戏前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一个外表不动、内心丰富的“木头人”。提醒他们先想好动作:手、脚怎样摆?头怎样歪?面部表情怎样?然后宣布游戏开始。学生快乐地拍手唱儿歌:“一二三,一二三,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念完儿歌,学生随即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姿势,这时我提醒学生可以用眼睛的余光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动作,耳朵听好此时教室里有什么声音。游戏结束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摆的姿势和当时同桌的动作等,然后就可以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在小练笔纸上。
这样的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游戏前教师的引导既帮助学生轻松“摄取生活素材”,又激荡着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解决了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而学生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充分调动了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观察游戏,体验游戏,真可谓快乐地体验,轻松地小练笔。
(三)讲究“真”字,让学生真情流露
1.鼓励学生写真话表真情。小练笔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达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是小练笔的生命之基,“真性情”是文章的灵魂。
过去,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小练笔中反映出他们善良、勤勉、友爱、诚信等高尚的真,因为这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可是,学生小练笔中一旦流露出自私、虚伪、缺乏毅力等尚待引导的“本真”,我们就可能斥责学生,让他重写。实际上,后者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因为它反映出学生没有说假话,没有隐藏真实的自我。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机会,善于引导,就能够使学生在小练笔活动中接受思想和灵魂的洗礼,逐步净化内心世界。
2.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写真心话,就是因为他们在揣摩教师的心思,他们想写出让教师喜欢看的小练笔,教师眼里的优秀小练笔。看来,我们教师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小练笔评价标准了。怎样的小练笔才是好的小练笔?好词佳句堆砌起来的才是好小练笔?那些个性飞扬,充满灵动的小练笔为什么经常得不到教师的赏识?我想我们作为教师太需要一双发现好小练笔,欣赏好小练笔的眼睛了。有了这双眼睛,才能辨别学生小练笔内容的真伪,才能帮助学生发现文章行文中的问题;有了这双眼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童心,感受学生小练笔中的喜、怒、哀、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练笔在课堂尽显了无限张力,让学生保留个性,张扬个性,追求小练笔的“趣”“易”“真”,是给学生一根撑着行的长篙,这样对提高写作水平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能让妙“文”生花,更好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顾文东,单红芳.从混沌走向清晰——阅读小练笔的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07(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