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性体型近乎完美
2017-04-18兰意坤
兰意坤
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绘画作品对人物的描绘通常是平铺直绘的,人物如铜版画一样缺少立体感,比如波提切利的《春》;而所绘内容也都是以神话人物为主,对空间构图的认识也有限,故对人物的立体感并没有太多的刻画。但可喜的是,可以明显的观察出当时人们对女性身材的追求和遐想已经大致成型,并与现在接近,丰满与苗条的程度以及比例都已经有了个大概的审美标准。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后,人们在视觉方面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出现了光与影的对比,人物的立体感就此展现。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人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女性的線条开始呈现到画面上,而且极具审美价值。这一时期的画作中的女性人物身材光滑,并很少有赘肉,这跟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有关联——在大航海开始之前,在欧洲,糖是很缺乏的,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发现了甘蔗,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以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这一时期,糖就成了贵族财富的象征,宫廷中的甜品都有大量糖的加入。而在此之前,生活在地中海地区的欧洲人大多数都以蔬菜水果和少量肉类为食,饮食结构比较健康,所以体型也近乎完美,展现在画面上也是视觉盛宴。
而这样的局面却渐渐出现了变化,当然原因有很多,比如绘画地域的扩大,以及审美标准的变化等。过去欧洲的绘画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与该地区当时的经济高度发达有关系。但到了16至17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北方地区,却开始了高速的发展。从地理位置及社会生活的角度看,该地区气候阴冷,女性的运动量少,且大啖高热量的食物,所以不少人体型偏胖。
或许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由于语言的不同所造成的——虽然都发源于拉丁语系,然而英语的发音却有所不同,它需要更多地调动整个口腔乃至面部的肌肉进行发声,导致语言中表情更加夸张,而脸上皱纹和衰老的程度也会加多加快。与之相比,西班牙语和法语发音更注重舌头的弹动,而对面部的影响较小,更易显年轻。
以上所述意在说明欧洲西部、北部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也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观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北方地区的艺术流派也随之兴起,所绘之形态不再局限于从前地中海地区那种流行的“完美体态”,也注入了这一时期现实人物中的体型特征,比如臃肿。
随着糖大量摄入欧洲女性的身体之中,西方的人体描绘进入了最“油腻”的时段,艺术流派以及审美观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人说,工业革命后的肖像作品,如戈雅和鲁斯本笔下的宫廷贵妇,实在让人心生不快,反倒是米勒所绘的下层农妇和列宾刻画的平凡女子让人感到清新脱俗。当然尽管令人不快,却代表了写实绘画的标准,观画之人也能一眼确认画家想要描绘的对象及其特征,但在后来西方的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中,产生的作品则又将是一次全新的变革。
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科技飞速发展,先人们展现在壁画上的梦想似乎都能在如今实现,再加之信息与文化的多元,让绘画的主题、方式开始迷茫。学者称:“过去是艺术与想象来引导科技与生产,而现在我们所利用的科技创造却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让人就此陷入惶恐中。”所以抽象的风格并不是那么高耸入云,或者不知所谓,只是取自生活的变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