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
2017-04-18韦胜东
韦胜东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增加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迫切任务。而深化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有效供给的根本路径就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的热词。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我国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就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第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第三,它肩负着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功能,这种教育直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业务素质;第四,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值的教育;第五,它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这种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第六,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调整专业设置,对应产业行业要求
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重要工程,遴选优质专业,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工作标准,调整专业布局,实施重点建设。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专业建设有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要以此为据,尽快调整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一方面要以此为依据和契机,优化师资队伍、实训设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配置安排;另一方面更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新建专业的有机重构,避免新瓶装旧酒,或简单地拼接移植。
三、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部分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費”;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优化专业结构,既要体现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契合产业链延伸交叉等特征,又充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要,切中时弊,顺应新需,切实提高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通识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对接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完善、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同样十分重要。
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推行专业认识实习、过程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的实习考核评价,加强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支持,越来越重要。
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实践案例的“真度”,技术应用的“深度”,创新空间的“广度”,教学内容的“厚度”,软硬结合的“密度”,虚拟仿真的“效度”,学习过程的“乐度”,人才培养的“适度”,开发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资源。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探索“双师”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途径、模式与机制。以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双师”能力提高为目标,以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为培养途径,实施新教师“三年三阶段”、在职教师“五年一轮次”的培养培训,形成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六、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可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职业院校国际化专业、双语化課程和“双师型”教师优势,探索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七、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计划
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替代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仿真教学软件,优化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完善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标准,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使中国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供给侧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强调以优质有效的人才供给创造社会需求;对内强调通过调整教育结构、调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教育应当运用供给侧的视角、思维、策略,促进自身发展不断由规模向内涵转变,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展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用实力与吸引力赢得社会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调整供给侧,国有企业改革要跟上[J].中国经济周刊,2015(50):30-33.
[2]贾康,姚余栋,黄剑辉,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2-21.
[3]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4]杜祥培.基于高校生源减少的视角谈高职院校功能完善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