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习国学义理 砥砺强军斗志
2017-04-18杨娟刘莉刘孟琦
杨娟+刘莉+刘孟琦
【摘 要】国学博大精深,其思想精华对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我们要加深对经典义理的感悟,让优秀国学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作为军人,更要从国学中汲取营养,砥砺强军斗志。
【关键词】国学 价值 强军斗志
国学,也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把国学同西学并论,是在西学东渐的清末民初。面对西学刺激,学界开始反思和重拾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此后,国学渐成受人重视的显学。当代军人学习国学,就是要精习其义理,并用以砥砺强军斗志。
一、国学的精髓要义
(一)国学的释义争议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国学即中学。如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其意。
2. 国学即国粹。黄节提出的“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就是这个意思。
3. 国学即国故,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把国学称为“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兴亡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
4. 国学即国性,即民族精神。严复就提出要把改造国民性与保持国性统一起来,倡导传统教育以保持国性,维护国学的根基。
(二)国学的基本内容
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法墨兵等;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目前,按《四库全书》分类得到普遍认同。其中“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等;“史”指史学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杂家等;“集”是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文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也属集部。
(三)国学的经典义理
国学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经典义理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十个方面[1]。其中“仁”就是培养爱心和良知,养成心性良善、自尊自爱、敬亲爱人、感恩天地的品性;“义”就是培养正义感、法治精神和公民素质,养成公平正直、见义勇为、以义制欲的品格;“礼”就是培养道德行为与文明规范,养成谦虚谨慎、遵纪守礼、仪容端庄的品格;“智”就是培养求实精神、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养成尊师重道、善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品格;“信”就是培养真诚心、诚信观、慎独观,养成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格;“忠”就是培养忠诚奉献、爱国敬业精神,养成忠于祖国、忠于正道、敬业奉献的品格;“孝”就是培养正确的孝道观,养成孝敬父母、真诚孝亲、忠孝一体的品格;“廉”就是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和生活习惯,养成节制欲望、朴素节俭、廉洁奉公的品格;“毅”就是培养独立自主、奋斗探索的精神,养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就是培养和谐包容、协和合作的精神,养成心性平和、团结友爱、兼容并包、和谐相处的品格。这十个方面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为培养完善的人格服务。
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国学对当代社会有巨大价值。
一是建立主导价值。提倡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学的主导价值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培养道德品质。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内心深处耻辱感和负罪感意识的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一些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学有完善的道德理论与丰富的践行事例,是当代中国人培养道德品质的主要资源。学习国学,就能知书达礼,提高文明教养。
三是汲取圣贤智慧。国与国的竞争,10年内比的是经济,50年内比的是制度,100年内比的是文化。我们要彰显国家的文化力量,就要汲取历代圣贤智慧。国学是历代圣贤智慧的集成,对我们大有裨益。中医的模糊理论和辨证施治,填补了西医的很多缺陷,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非凡的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充分证明了中医的智慧。这些事实充分显露了中华国学的历史智慧。
四是提高人文素质。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我们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佛治心,道治身,儒治国。儒家讲仁德,道家讲道德,佛家讲功德,其目标都是要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格完善,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此外,国学还有利于提高汉语水平。在古代,王勃14岁作《滕王阁序》,解缙12岁通晓四书五经义理。近年来,我国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但对母语和本民族文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汉语水平下降,国学知识匮乏,在跨文化交际时,出现失语现象。学者呼吁要设立国学考试和汉语考试标准,利用国学来校准价值坐标,重视汉语学习。
三、国学与强军之志
当代革命军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国学能赋予我们文化自信,能给我们超越时代的智慧支持,能为我们积聚强国强军的正能量。因此,我们应传承国学,发扬国学,让国学在强军之行中为我们加油助威。
第一,国学是座包括传统武德的精神富矿,可用以培树军人崇高价值追求。中华武德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资源,集中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军人精神追求:忠、智、信、仁、勇、严。我军的核心价值观、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培养四有革命军人以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那儿找到理论依据。
第二,国学是座饱含文韬武略的知识富矿,可用以提高军人能打胜仗的本领。兵学是国学里的显学,饱含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智慧。现代战争发起突然,过程迅速,进一步表现为智力对抗,谋略思维和谋略方法已成为战争决胜因素。中国的兵学自古就格外受重视,特别是《孙子兵法》,其影响力从军事战场蔓延到了商业战场。1996年,哈佛大学57位学者将《孙子兵法》评选为世界4000年10部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第三,国学是座浸染历代军人诗情的文学富矿,可用以锤炼军人虎气血性。仅以边塞诗为例,唐以前存世的邊塞诗有200多首,唐代则高达2000多首。这些边塞诗体现了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这些雄壮豪迈、荡气回肠的边塞诗篇,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寄托着他们建功立业的壮志;这些诗句能让人血脉喷张,豪情万丈,对于激励当代军人的胆气血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发掘国学这座民族宝库,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扬帆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杰思,毛勇.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EB/OL].新华网,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