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不起,他是评论员

2017-04-18乐之

航运交易公报 2016年47期
关键词:观点鲜明评论员热点

乐之

评论员一般来说是一家媒体中最“高贵”的岗位(从具体业务而言),本书的作者曹林正是《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居如此高位,曹林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一天一篇评论的工作量,能想象其所言的职业疲惫感,再加上每一篇评论几乎都会在社会上掀起热烈讨论,而这种“讨论”往往没有理性,更多的是“屌丝”们情绪化的謾骂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围攻。作为独立而敏感的“书生”,曹林选择站在理性的立场,却往往得罪两边,其压力可想而知。曹林也说自己不喜欢得罪人,但对不起,他是评论员。

所谓评论版,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大概也就近十年历史。据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马立诚介绍:“2000年10月,我访问美国各地报社,看到美国报纸大多有评论版。当时中国报纸发表的评论,都是单篇刊登在不同版面上,没有开辟专门的评论版。十年之后,中国报纸也纷纷创办了评论版,说明社会对评论的需求增加了。”

《时评中国》是曹林的评论集,按内容共分6辑,分别是“中国政治观察”、“纵论媒体变局”、“改革走向何方”、“从社会公器到商业机器”、“文化批判”、“反腐败是场战争”,总共几百篇评论。

这些评论中有热点,如针对屠呦呦和黄晓明,一位科学家、一位演员之间究竟孰高孰低的社会讨论现象,曹林观点鲜明地以“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一文作为评论。按曹林所说,他的评论虽然有“标题党”嫌疑,但内容力求理性。作为半个媒体人,我非常理解曹林的做法,也知道其为什么会常常引起争议。从这个标题可见,曹林的评论不像传统的新闻报道那样力求四平八稳,而是选择用人民群众喜欢用的语言,带点人身攻击性质,怪不得常常引起人民群众的围攻。然而,就像曹林说的:“我不喜欢得罪人,但对不起,我是评论员”,作为评论员,他势必要观点鲜明,用理性反抗坏逻辑;作为评论员,他也希望能用“标题党”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以便让自己的评论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关注。但是,当下中国又特别需要一种清醒、理性的声音,而遍布在各传统媒体的评论员似乎更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因为传统媒体人受过专业训练,愿意付出很大代价只为一个真相,正如曹林坦诚:“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为了这份坚守,我不怕承受压力”。也诚如马立诚所言:“当下中国,正是转型期矛盾高发季,社会上戾气浓重,暴力事件频发,‘文革势力抬头,人人火气都很大。这一切,反映在评论特别是互联网评论当中,就是情绪化、污名化、妖魔化……就此,不少人提出反思:当下中国缺乏的,是理性。人们从曹林的评论中看到的希望,正是理性。”

这些评论中最多的是问题。所以曹林并不是针对所有热点都评论,而是就自己平时所关注的问题,对值得评论的热点进行评论。就像曹林所说,有些事情,根本不值得评论,漠视是对其最好的评论。曹林解释,热点一般都是各大媒体编辑的共同口味,热点导向容易把一个人写空,而问题导向则是一个让自己越写越厚重的过程——读书有了积累,形成对问题的看法,热点触发了思考,将读书所思用于观察时事,书中的知识成了融于时事思考中自己的活知识。“我爱的是表达,不是那么太爱钱,我要那么多粉丝和阅读量干嘛。”这种想法大概也是导致曹林职业疲惫感的原因——对不起,我不是评论机器,我首先是一个人。因此,曹林现在已经不太乐意给纸媒写稿,而是转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想写就写,长短自主。感谢这个时代,让写字的人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表达平台。

对于本书的评论,我想用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的话来总结:“媒体在该说话时失语,让受众失望,也是媒体人的失职,而曹林的评论,让人看到职业自觉。”

猜你喜欢

观点鲜明评论员热点
新闻时评写作要领探析
热点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热点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结合热点做演讲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含能材料》 “观点”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