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远:海员劳务市场供给侧改革之路径
2017-04-18
中国海员劳务市场走向国际化,从供给侧角度看,“补短板”可从政府制度和市场供给两大路径着手。
中国拥有海员数量约64万人,承担着全国90%以上的外贸运输任务。与此对应的却是海员的职业优势正在日益丧失,远离家人、工作环境封闭、薪水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等导致海员人才流失,这正困扰着已经处于市场低谷的航运业发展。
中国海员劳务市场要实现国际化发展,成为全球海员输出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海员自身综合素质、培训教育、外派机构,还是政府在完善法律体系、制度创新、改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徐祖远认为,中国海员劳务市场走向国际化,从供给侧角度看,“补短板”可以从政府制度和市场供给两大路径着手。
政府制度供给之道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因此,加快中国海员劳务市场国际化、市场化改革,也要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以海员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作为简政放权和实现海员强国目标的着力点,改革现有船员海事管理体制和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应在提供“清单管理”和“清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下放市场权力,减少和统一管理审批事项,由门槛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以市场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及服务标准的完善与规范,创造有利于海员职业发展的宽松的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稳定现有海员队伍,吸引和壮大航海人才储备。
进一步开放海员劳务市场,拓宽海员社会化的人才流动渠道。一方面,完善海员流动的市场体制和机制,让市场在海员供求关系及其流动性调节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鼓励和促进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海员劳务合作;另一方面,组建海员市场行业组织,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遏制目前海员外派收费标准混乱、行业内部竞争无序、挂靠企业抢夺海员资源、外国航运企业私募海员等乱象,有效维护海员利益。
借鉴国际先进航运国家的成功经验,实行海员个人所得税减免和船舶退税,减轻海员和航运企业的税负。比如,海员境外工作收入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实行营运船舶吨税制,并以高级船员培养挂钩船舶吨税,通过退税降低航运企业的营运成本。
“放手”不是“甩手”。对中国海员劳务市场供给侧改革来说,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放手”不“甩手”。一方面,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并充当监控者和仲裁者,纠正市场自身的失误;另一方面,在非市场活动即非营利性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为市场发展“补短板”,提供外部经济。
市场供给解决之道
提高海员综合素质,促进海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增加中国外派海员数量,拓宽国际市场,要求中国海员主动提高英语能力、服从意识、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业务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海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但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引起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和理解,还要加强海员职业宣传,让海员的劳动价值进一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全社会的认同,培养海员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尊重海员劳动、关心海员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升海员外派劳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首先,海员劳务外派机构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理解和熟练运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防污公约》、《海员培训、发展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四大国际公约。其次,海员劳务外派机构还要按照《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及中国《劳动合同法》、《船员条例》等有关海员管理的要求,加强海员入职前的法制教育,提升外派海员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外派劳务机构处理海员外派事务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加快培训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以《中国船员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纲,对海员职业进行长期规划。建立应用型海员培养体系,引导培养和使用协调一致。各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既要加强外派海员培训比重,又要面向市場,进一步接轨国际,提高教育素质,在与企业合资办学、吸引外资办学等方面探索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