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分析的方法
2017-04-18罗建美
罗建美
追述往事是人类普遍的活动,人为的作用与想象确定着叙事中包括什么和排除什么,事件如何构成,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做叙事分析就是让受访者叙述某些相关的事件,要求受访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转录后再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者具体是如何做叙事分析的工作呢?做叙事分析主要经历以下步骤: 述说相关经验(Telling about Experience)—转录经验(Transcribing Experience)—分析经验(Analyzing Experience)。最关键的就是对收集到的叙事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用莱斯曼(Riessman,1993:10)的“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模式可以将在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以及研究人员的工作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来斯曼的“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模式是一个线形的结构,从下往上经过五个层次的提升。这个模式可以提供研究人员在呈现受访者的生活经验时所走过的分析历程(如下图)。
参照该模式,研究人员在做叙事分析时三个步骤工作的要点是:在访谈时如何使叙事讲述顺利进行(等级2);如何转录为即将到来的目标(等级3);如何做叙事取向的分析(等级4)。
莱斯曼提出该模式的想法是作为叙事分析的起步指南,但相对于有些质的分析形式来说,还并不是一套标准程序。
一、讲述(Telling)
让受访者对研究者描述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主观描述,有助于了解受访者这样描述事件的动机。研究者和受访者的对话可视为故事叙事,每一次会谈都可能像故事一样有开端、中场和结局,由内容和情节构成。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那些不记名的受访者一系列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来表示非强迫和尊重受访者的研究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不给个人贴上任何标签。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的。为鼓励参加研究并述说出生活中有关经验的受訪者,研究者有必要在预定访问目的时采取促进语境的措施。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叙事化,例如,可比较一下“×何时发生?”与“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两种发问方式,哪种问法可能涉及过去的事情的更大范围呢?当然,最可取的是运用开放性题目,允许受访者建构答案,访问者以听众的身份协助他们找到他们意味深长的人生经历(Mishler,1986)。但即使是可以用“是”“不是”来回答的问题,也可以产生外延的解释。例如,Essed(1988)对黑人妇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族歧视进行研究时这样发问:“当你申请工作时有没有遭受歧视? ”许多黑人妇女以其经历来回答。
莱斯曼认为,既可以设计制作开放性问题得到叙事解释,也可以在同一个访问中结合封闭性项目和自填式问卷。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获得不同的信息,但是要做出不同的解释。
二、转录(Transcribing)
一般在质的访谈后要如何转录访谈中的录音或访谈的资料是一个困扰着研究者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表征”,牵涉到甄选和裁减。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抄录大致内容,做出了整个访问的第一稿才可以在纸上的“会谈”中得到受访者的叙事和其他的显著特点(例如哭、笑、非常漫长的暂停),并且据第一稿选定做详细分析的部分。例如Mishler,Clark,Ingelfinger,Simons(1989)和Clark,Mishler(1992)在做关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访谈时,他们从粗略转录中选了那些片段重新转录,从而分析最能显示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对于将要说的医疗问题中肯的个人叙事最微妙的协商过程。
研究人员往往是一个人做转录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到最后分析的结果,所以大部分转录者需要关于如何做到精确转录的指导,以促进转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重新转录文本的每一节的辛苦工作是无可避免的,是不能随意确定叙事中的片段和它们的表征的。转录不仅是一项技术性操作,也是分析素材资料本身。“拆开”结构是转录的本质。通过在“拆开”这一水平上的转录,解释的类目就会出现,包括录音中含糊不清的语言(口语的记录)、述说故事的方法、能够提供关于意义的线索。要有所侧重地对口语进行记录洞察,才能把口头的话语表征为书面的文本。
确定在叙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听者、发问者在叙事中叙说的位置,是文本的也是分析的问题。听了访谈的开始和结束(Jefferson,1979)经常有助于确定相对简单的叙事。界定一个叙事,对于把分析叙事重新转录为有条理、有分类的“行”很有用。Jefferson(1979)提出对转录文本要广泛采用注明有系统的文字符号。还可参见来斯曼使用Labov的构架来看简单的叙述的组织化,他认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诠释它们。根据Labov的说法,良好建构的故事,都是有一套通用的原理并且每项条文都有一个功能:提供一个关于接下来是什么内容的摘要(A)、确定听众(O)、采取携带问题复杂化的行动(CA)、评价其意义(E)、分解行为(R)。
尽管分析可有助于审视和转录文本,但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对同一文本做出不同的分析。研究者应该预料一些不同之处,“因为听者和读者在听和读上的不同,所以说者和写的人可能意指不同”(Gee,1991)。
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的工作重点是把访谈资料转录为要做分析的形式和内容。只有顺利完成这一工作,下一步的分析工作才有可能进行。
三、分析(Analyzing)
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与相关关系。可以在语言、话语、内容、主题等层面寻找资料寻找重要的词句、文本的结构、主要事件、核心思想等。(陈向明,2001:164)而“揭露”叙事结构是解释工作的重点。
在开始做一个叙事研究项目时,研究者并不总是很清楚受访者讲话的特征是什么。在访谈中如果严守原先预订的问题,受访者将用特定的叙事来回答问题。
为避免做分析时倾向于仅仅阅读一个叙事内容和用一个预先理论的证据来阅读叙事内容,来斯曼建议从叙事的建构结构开始:它是如何组织的?为什么在谈话中受访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她的故事?分析尽可能从内部开始,从谈话的形式意义编码,并扩大外向、认同。同时,应该将个人的叙事置于受访者所处境遇尤其是关于环境的作用,要用社会的、文化的和体制上的论述去解释个人的叙事。研究人员也有不能回避的难题: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要表达的是什么?研究者如何融入所搜集和分析的个人叙事中?原文是如何呈现的?来斯曼认为,重要的是展现这些问题的解释给读者看到。
因此,报告本身比事件的客观真实性重要。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研究人员对该访谈资料转录后对事件叙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及其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
当然,一个研究者选择要写的关于受访者的叙事解释特征,是与研究者展开的研究问题以及理论的、认识论的立场相联系的,但有别于研究者的个人传记。细致的叙事分析起源于传统,也可以说叙事分析是传统新的方式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6):44-48.
[2]尤娜,杨广学.试论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4(04):106-108.
[3]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8-93.
[4]施铁如.“怎么都行”——学校改革研究的后现代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2):60-72.
[5]施铁如.自我的社会建构观与叙事辅导[J].心理科学,2005(01):189-191.
[6]李云淑.如何整理分析访谈叙事材料——我的叙事分析经验[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47-51.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908-915.
[9]赵梅.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流派[J].理论学刊,2005(06):62-63.
[10]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Narrative Analysis.Sage Publication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