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导学案的几点看法
2017-04-18童燕金
童燕金
现在全国都在搞课堂改革,其核心应该是生本课堂的有效体现。大多地方都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作用有了明显的弱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在使用导学案的学校,充分、有效的使用就显得很关键。
目前,我们对于导学案的功能只是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性的管理方法。针对初中语文的导学案的使用,我也进行了粗浅的探究。我觉得要正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应处理好导学案与课前预习的关系
导学案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练习的性质,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导学案,加快理解的速度,加快课堂的进度。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单纯的练习性质的导学案并不能真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特别是一些在“课前预习”方面做得好的老师就觉得两者存在嚴重的重叠功能,还不如用之前的预习法更加顺手。因此,必须扩大导学案的前瞻功能和规范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应处理好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导学案的使用也存在着夸大作用的误区。很多老师认为,既然是预习和练习,那么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偏颇的。导学案要注重其导学性质,特别是作业训练和课堂操作环节,不可全依赖之。
3、处理好与课本的关系
导学案是练习性质的范畴,其编写的具体格式和内容可根据不同文本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般导学案可分基础知识类、合作类、探究类等题型,根据不同文章,三者有偏重。比如教授文言文,那么基础类的比重就要相对大一些,而如果是散文类的文本则是欣赏类和探究类的可以多一些。在现实操作中,很多老师上课完全撇开文本,而是让学生对照导学案的内容在讲解。很容易变成作业讲解课,这是完全背离了教材的编写使用原则的。
4、处理好导学案的后续使用环节
导学案的使用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其后续的使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教授完一节课,做完一份导学案,并讲解答案、解读文本之后,这个文案就完成了使命没用了。或丢弃之,或束之高阁。再者,教书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在作业、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花更多的力气。
任何一种事物或方法的推行都需要实践者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正确的作用。导学案是个好东西,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