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异常数据”提升科学素养

2017-04-17王晓晓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对策

王晓晓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课中会出现一些误差比较大的,甚至与科学原理相违背的数据和结论,我们称之为“异常数据”。本文将分析科学课中出现“异常数据”的原因;探讨减少科学课中“异常数据”出现的策略;提出“异常数据”出现后的处理对策。让“异常数据”也能为科学教学有效性服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异常数据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91-01

在一次科学课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抵抗弯曲》这一课,课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汇报时,有一組的实验数据出现了异常——两张纸的厚度比三张纸的厚度承受垫圈数更多:

这个数据是异常的!教师赶紧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是两张纸的厚度放垫圈的个数最多吗?”生答:“不是!三张纸的厚度放垫圈个数最多。”教师如释重负,说道:“刚才这个小组的数据出错了,请你们下课后再做一次。”接着就匆匆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了。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为了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顺利,漠视甚至刻意回避科学课中的“异常数据”,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科学教育本质相违背的。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课中的“异常数据”,了解它的成因,找到对应的策略,让“异常数据”也能为我们所用。

一、科学课中出现“异常数据”的原因

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异常数据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是学生实验结果的真实呈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常数据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实验材料不恰当

提供恰当的实验材料是学生顺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如果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是有误差的或不正确的,就会给探究活动带来极大的障碍,甚至得出错误的实验结果。

2.实验操作不规范

小学生对科学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有时候会急于动手操作,忽略了教师所要求的实验方法和步骤,造成实验操作不规范,出现了“异常数据”。如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中,有一组学生的实验结果是溶解了15勺,按每勺3克计算共45克,而准确结果应该是能溶解约12勺,36克。究其原因是学生操作不规范。在往烧杯中加食盐时,把勺子也浸入水中弄湿了。再次加食盐时就会有一部分食盐粘在勺子上,致使每次倒入水中的食盐减少了,总勺数也就增加了,由此计算出来的结果也是“异常”的。

3.实验环境的不良影响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科学课中的实验环境有时是有欠缺的。如探究有关《声音》的知识需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如果实验室的周围环境是很嘈杂的,就有可能会影响探究的结果,从而导致异常数据的出现。

二、减少科学课中“异常数据”出现的策略

针对小学科学课中出现异常数据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尽量减少异常数据的出现。

1.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保证材料的合理性、精确性。学校的科学实验器材使用频繁,长时间后会造成一定的磨损,加上其本身的质量差异以及学生有时操作不规范,实验室里的器材、工具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实验材料逐个进行仔细检查,保证其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在平时也应该注意对实验器材的维护,以便于随时取用。另外,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下水实验”,这样才能发现材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前对材料进行改良、修正、替换,从而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少走弯路。

2.细致指导实验步骤

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是探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长期重视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的指导。科学课中,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方案——修正、改进小组实验方案的流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对实验步骤的思考中来。有些较复杂的实验步骤,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加以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明确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的成功才会得到保障,从而减少异常数据的出现。

3.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小学生爱动手操作,对实验活动兴趣浓厚,但其中倾向于“玩”的成分远远要大于科学探索的成分。科学课中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就随意操作,忽视了实验的目的;有的学生在实验时谈笑玩耍,疏忽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不够坚持,人云亦云。对于这些情况,教师一开始就要强调实验时的基本规范;强调科学实验是严谨的,必修耐心、细致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告诉学生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不要随意删改实验数据。长期坚持,可以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也能使实验中出现 “异常数据”的概率变小。

三、“异常数据”出现后的处理对策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经过精心准备,依然难以完全杜绝“异常数据”的发生。如果科学课中出现了“异常数据”,我们改怎么处理呢?

1.教师要敢于直面“异常数据”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修正。为了得到符合科学结论的“结论”,回避或放弃对“异常数据”当然分析,是与我们的科学教育相违背的。作为教师在心理上要敢于直面“异常数据”,尝试把这类数据妥善处理,从而激发学生想要解除疑惑、再次获得常态数据的欲望。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等科学素养,让科学课堂回归到理性的本质上。

2.引导反思,分析“异常数据”

“异常数据”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当科学课中出现了这类数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差别明显的数据?反思你们的实验过程,问题可能出在哪一个环节上?怎么做才更准确?如在上面文中提到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中,当学生出现了45克这个“异常数据”时,教师对该小组学生提问:“这个数据和科学家经过反复验证后得出的结论有较大的差距,和其他小组的数据差距也很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小组的学生马上进入了反思过程中。教师再提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组的数据特别大?”请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参与讨论和分析。经过反思,该小组的学生最终确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弄湿了勺子,每一勺都有食盐沾在勺子上,才导致了数据的异常。在反思、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能重视事实依据、合理怀疑;能倾听和考虑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随意的判断;能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正自己的意见;能在发现问题后,找到解决或修正的方案。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中的“异常数据”并不可怕,通过精心准备、认真操作,它的出现次数是可以减少的。一旦出现了“异常数据”,只要能够进行合理处置,同样能够变“废”为“宝”,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许水勇.《对小学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的策略》.《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3年第2期.

[2]吴利坚.《不该被漠视的数据》.《科学课》.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