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式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的转变
2017-04-17张旋温政李春元陶秋云
张旋 温政 李春元 陶秋云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举措,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要转变思想品德课照本宣科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以及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选取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的片段,也反思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利弊。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 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66-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知识面广、教学信息量大,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大板块,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要求高,要能触发、引导学生内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未来的人格体系。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有较强的知识传递性,而思想品德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情感的认同。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课时安排得相对不足的情况,在中考指挥棒的要求下,原本应该开展的实践、体验活动被无形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内化于心”的所学“外化于行”,笔者做了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是我们化解照本宣科和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1.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总体设计
1.1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需要把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模拟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是以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与教师一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成为学习与研究统一的能力者。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指导学生思维方法;重视教学评价、加强教学反馈等。
1.2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
我们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计了相对简洁有效的评价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情感投入、参与态度、思维模式、方法策略、合作效果等内容的评价, 坚持采用鼓励性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学生本人自评、还可以通过组内、组间、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反馈。
2.研究性学习方法具体实例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尝试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活动分成两部分:一是常态教学课堂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在辅助性课外教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1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1.1创设研究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创设研究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做理智的消费者”知识点时,从生活角度出发,先播放了城市购物美食节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当下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接下来,教师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美食节中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商品?为什么?”引起学生对平时购物是否合理的反思,达成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目标。紧接着老师又以情境“我”在购物美食节上购物出现的消费纠纷引发学生正义感,让学生想方设法帮助老师解决纠纷,进而突破教学难点。从学生兴趣出发创设的消费情境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教学也能得心应手。
2.1.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指导学生思维方法
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达成教学目标的。在突破七年级教学难点“换位思考的作用”时,我们在创设了校园情景剧《如此妙招》,该剧讲述了小军早晨来到学校后发现自己座位下有垃圾,决定采用趁人不注意时把垃圾踢走的“妙招”。我们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设问“你是否赞同小军的‘妙招?”→“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还有哪些处理方法?” →“不同的处理方法各自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哪种处理方式最好?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对自己回答情况的分析,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换位思考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是学生经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更能从情感上认可这一知识点,而非停留在浅显的“认知”层面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训练的是思维的发散性、完整性;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性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2.2 辅助性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中考等选拔性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积累了训练。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姊妹课——社会实践課和实时论坛。
2.2.1社会实践课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社会实践课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我们加强内联,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整合起来。如:在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框题时,班上的一些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的处理和再回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因势利导,让他们去向化学、物理、生物老师求教。通过与这些学科的老师的沟通和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还掌握了运用化学、物理及生物技术处理和回收资源的方法。他们的学科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的思维方法。类似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还运用到《我国的精神文明》知识板块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兴趣盎然,但思想品德课切入的角度有限,我们就引导学生多和历史、美术、音乐老师交流,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得到了保护。于是我们可以看见艺术节上学生们蜡染、毛笔、古筝、篆刻等传统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2.2实时论坛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实时论坛中,学生讨论的主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自主确定的,在课程涉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这一内容时,学生们紧扣当下最热门的叙利亚局势,各抒己见,讨论异常激烈。他们还通过自己收集的网络视频新闻,呈现战争中的叙利亚平民生活,直观的感受到当下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对霸权主义的痛恨,升华了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一小部分同学还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理念,从国家利益出发,尝试站在不同的利益团体角度客观的评价这一事件,他们尝试脱离新闻媒体报导的束缚,辩证的看待变化中的世界。这样的“实事论坛”教师敢“放”学生敢“钻”,学生知识的习得、思维的灵活性和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讨论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教学中要考虑的因素变得更广泛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探究能力、心理特质及年龄阶段都是不可忽略而存在的,教师不能脱离实际而急于求成。教师要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培养研究性学习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研究性学习效率较低, 且需要较长的时间保障,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不能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活动条件下,对于某些慨念性的学习内容,教师的直接讲解和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传统教学模式也有其可取之处,两者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 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谭顶良,周敏. 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