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
2017-04-17宋炳霖
宋炳霖
摘 要:听力能力的锻炼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由于我们缺乏必备的语言环境,导致听力理解水平的提升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总结几种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方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理解;训练
高中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在高中英语的这四个基本技能当中,英语的听力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容易的。首先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英语语言的运用环境,也比较难找到特别切合我们自己使用的英语的听力材料,而且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难度比初中要增大很多,不再是单纯地进行英语的语音和语调的检测,要考察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下对文章主旨大意、人物关系、测试的要点甚至人物的情感态度进行考察。这还不包括其西方的各种文化、风俗以及所涉及的科普常识等各方面的因素等的考察在内。所以说提高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重视程度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次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必要的有效的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措施。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逐步提高我们进行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技能和水平。
一、把握好听力训练的重点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训练措施,首先应该知道我们的听力测试经常考察的要点和侧重点。虽然听力材料可以不同,但纵观我们多次考试的听力材料,就可以发现它们其实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共性。要进行单个单词的考察,大多数情况是要求我们对词汇信息要有较强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要求我们能很快区分语音和语调以及语音和拼读规则,快速对所考察的部分进行确切单词的选取;篇章理解和对话要特别注意语境和主旨大意,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关系和细节的考察,如价格是单价还是总计,是付账金额还是找回的余额,是几个人参与,是总计的人数还是某项活动的人数等等。只要你多总结,在进行听力理解的时候对所给信息有所侧重,那么你就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信息,理解文章。
二、了解听力测试的流程
要注意进行听力理解的时候的测试流程和技巧。不要紧张地等待听力的开始,要在听力测试开始之前浏览所给听力材料的题干和选项部分,要粗略地对语境、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场景进行预测,并根据平时积累的有关测试重点做一个预判,做到有侧重地有目的地去听、去理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价格问题,买袜子,单价是多少,买了多少,付账多少,找零多少,这些都是高考和平时测试常考的内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但不是说一定只注意价格,还要注意其他的细节,如价格确定的如单价2.5美元的是绿色的袜子还是蓝色的等等。
三、开展针对性的听力训练
我认为要想快速提高我们高中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技能必须要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主旨大意判断不清的,我们要多选取这方面的素材,可以多做熟题,做此方面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训练题,提升我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对于反复出现而情况繁杂的信息处理难以把握的,要注意训练自己分辨信息的能力,要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录信息的方法,如对时间出现频率高的要能对时间的先后做出标记并适度关联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对于数字的反复出现也是如此。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再是困扰你进行篇章理解和问题解答的部分,就会降低难度,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技巧和水平。
对高中生来说,英语听力理解是需要耐心的,繁杂的信息,听力的强度和难度以及思维的不断推进都需要我们能静下心来。所以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措施来训练我们进行听力理解的耐心和信心。对于复杂信息的分辨和剖析,对于人物关系的分析和主旨大意的理解都要求我们可以坐得住,听得清,辨得明。一旦碰到复杂的烦乱的信息,谁能够最终保持清明的心智,谁才能笑到最后。
四、听力锻炼注重持之以恒
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磨合。我们一定不要中途放弃。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力技巧和某个模块的系列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次两次是没有效果的;也可以进行测试主旨大意的一些泛听的训练,这些训练的进行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某个单词或者短语,但要提炼中心意思和作者情感和思维的方向。其实适当地进行一些非高考内容的听力的练习也是提高我们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一个措施。例如可以进行英语歌曲的听力训练,既能緩解我们的学习压力,也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对词汇的听辨能力。观看英美电影也是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不错的途径。
总之,提高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可以达到,只有坚持,才有成效,也只有坚持不惜,我们的听力理解水平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婷,董媛媛. 听力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1).
[2] 林莎莎,田兴斌. 基于移动学习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应用研究[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06).
[3] 郭建,王存孝. 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J]. 青年文学家. 2012(26).
[4] 吴晓玲. 网络环境下听力策略对听力效果的影响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