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方式
2017-04-17刘逸丹
刘逸丹
摘 要: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在英语学习中,口语表达能力是重要的一环,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哑巴英语”的问题非常严重。本文主要总结了高中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并探讨高中英语口语的提升方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方式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作为一个人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交流,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又是当今国际的通用语言,学好英语更为重要。英语在当今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口语又是英语学科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现在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有一些误区,比如只注重听、写、读、练忽略英语口语的表达,即不会说,这就不符合作为一门语言的要求,那么我们怎样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呢?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中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
英语口语和英语其他方面比较,在英语的语法和时态方面的要求较低,但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方法正确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在总结了提升英语口语能力的几点措施,供大家借鉴,希望帮助大家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我们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大部分同学认为词汇量增加,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随之提高,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就像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写字,可是我们先学会说话,所以说词汇量的多少和我们的英语口语的提升没有多大联系。另一误区是我们大部分人在讲英语之前先要去考虑语法、时态这是错误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在英语口语练习中,不要过多的考虑语法、时态的问题。如果在口语练习中过多的去考虑不该考虑的东西,就会束缚了我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你需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应坚定信心即使你的表达不符合语法规则,只要你敢说、勇于说就是一大进步。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要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变成有意思的学习。
第三,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要尽可能的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不容忽视。要求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多听英文歌曲,有条件的话,多和说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这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目前有一些同学很会做题,考试也能得很高的分数,可是如果让他去和外国人交流,常常会面红耳赤,不知如何开口,無所适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很明显这样的同学就是怕开口说话,平常没有说话的意识,到关键时刻显得很窘迫,明显的没有信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能行,树立自信心。明确说英语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坚持练习,并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再加上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毅力,我们一定会把英语说好。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性格内向的人可能自卑心理更为明显,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开口说话惹人发笑,让自己很尴尬。这类同学一定要努力克服自己的这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显得更为重要。
第五,由于每个人的具体英语水平不同,基础也不同,所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还要针对我们自身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如果做不到的话,可以让老师为我们提供指导,帮助我们分析自己英语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做到对自己的评估尽量客观。除此之外还要明确自己的发音水平,有的同学自己认为自己的发音水平很高,可是他说的好多话别人都听不懂,说的可能是中国英语。所以要对自己的英语口语发音有真正的认知,找到自己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第六,英语口语学习也就是模仿别人说话,它包括语音、语调两部分,可是中国英语教学中对语调的重视程度不高,尽管有时候语调比语音更为重要。语调表达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更容易让我们读懂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注重语调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行跟读训练也是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一边放磁带,一边看书,在听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弄清楚,把整个故事的情节理解透彻。跟读过程中需要注意要尽量模仿发音和语调,开始的速度较慢,以后逐渐使自己的速度提高。
三、结语
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如果坚持了以上方法,再结合自己的英语方面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训练,我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慧. 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施[J]. 科学中国人. 2016(33) .
[2] 陈希. 探究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J]. 考试周刊. 2016(93) .
[3] 赵文娟. 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 长江丛刊. 2016(32) .
[4] 宋泽权.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0).
[5] 马斌卓. 农村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