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定向运动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017-04-17钟文聪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定向运动学校体育

【摘要】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依靠标有若干检查点和方向线的地图并借助指北针,自己选择行进路线,寻找到各个检查点,以用时短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走进校园,以其所特有的健身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和魅力吸引着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本文运用锻炼态度量表对30名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实验组中职学生与30名对照组普通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维度上定向运动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成正相关,有助于中职学生形成锻炼习惯。

【关键词】定向运动 学校体育 学生锻炼态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255-02

一、問题的提出

定向运动(Orienteering)最早出现在1986年的瑞典,起初是一项军事活动。是指参与者依靠标有若干检查点和方向线的地图并借助指北针,自己选择行进路线,寻找到各个检查点,以用时短者为胜的体育运动。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集识图、用图能力和奔跑能力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多在公园、森林、郊外或者校园内进行。在大自然中,在陌生的环境里,参与者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定向运动不仅强健体魄,而且能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因为定向运动自身具有的健身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吸引教育界、体育界人士,受到广泛的关注。部分省市地区陆续开展并普及定向运动,因此定向运动也更多的走进校园,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各类定向比赛中也出现越来越多大中专及中小学生的身影。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中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形式等是否能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与思考的问题。东方职校地处城镇郊外,校园广阔、环境优美,开展校园定向运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图就定向运动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为学校体育学习内容、教学形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等多样性、多元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学生,以自愿参与定向运动业余训练的学生30人(男、女学生各15人)为实验组;各班随机抽取30人(男、女学生各15人)为对照组。所有学生均为普通学生,未参加过体育专业训练。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定向运动资料、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国内学校定向运动开展与发展等情况的相关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问卷调查法:选用毛荣建《锻炼态度量表》作为前后测的问卷。此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包括8个分量表: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通过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实验研究法

1)实验时间: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对实验组、对照组学生进行《锻炼态度量表》问卷调查。

②实验中:实验组每周3次课外定向运动训练,内容包括:校园定向、百米定向、定向积分、体适能。每月1-2次校外定向竞赛:对照组课内为体育选项教学,课外无要求、自主锻炼。

③实验后:对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再次进行《锻炼态度量表》的问卷调查。

(4)数理统计法

根据测试所得的原始数据,用Exce12003进行分类数据整理,运用SPSSstatistics19对所有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实验结果及数据统计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对比与分析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调查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如表1所示,8个维度的均值,虽然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情感体验维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大,但是各维度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的锻炼态度在起始状态下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但是从情感体验维度的差别,可以推论在过往的体育锻炼中有深刻、丰富的体验感受的学生更乐意于参与定向运动中。

2.实验后的对比与分析

(1)实验组实验前后锻炼态度的对比

实验组锻炼态度的前后测试对比结果可知(见表1),锻炼态度的8个维度,除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外的其他6个维度有提高,其中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前后测有显著性差异。即学生在经常参与定向运动后,对参与锻炼的自我肯定、对参与锻炼得到成果的认知、以及参与锻炼的意向与付出努力的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定向运动多在陌生的环境进行,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在校园内进行,检查点的位置、布设相对参与者也不确定;此外定向要求学生有准确识图、快速决断选择路线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良好的体能为基础。从而充分调动了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灵活、应变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不断的参与定向运动,体力与智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对锻炼的认可度、锻炼成果的认知有明显提高,从而也更愿意参与锻炼,也愿意为锻炼付出更多的努力。

行为控制感与主观标准两项试验后实验前均值有下降,分析原因为:1)通过参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定向运动,不是单纯的耐力好,或者跑得快就可以获胜,是智力与体力的综合较量。因学生对定向运动的难易以及自身评价有重新的衡量与定位,所以行为控制感有下降;2)实验组的定向运动训练与比赛占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学生从家长、科任老师等方面感受、感知到一定的压力,所以主观标准维度有下降。

(2)对照组实验前后锻炼态度的对比

如表3可见,对照组的学生通过常态的体育学习与课外锻炼,行为态度有显著提高。可推论选项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对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认可度有明显促进作用。

(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与分析

对比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各维度数据可知(见表4 ),定向运动从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方面促进学生锻炼态度的提高。定向运动作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较新内容及形式,把原来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程(课堂)的单一的跑、跳、跨越、攀爬等内容,全面融合,扩展到社会、自然中。在这种开放的課程(课堂)形式中,其他体育项目学习经验——模仿、间接经验的学习,已不适用,不足够;只有经历大量的亲身体验,通过野外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知识、技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才能有智力、体力、意志力上有较好的提高。这些无疑都促进了学生对锻炼的认知与认可;有利锻炼习惯的养成;激发更丰富与深刻的情感体验。

主观标准是唯一的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分的维度,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但是应注意学生在此维度的变化,注意做好调整,以减轻学生因参与定向运动而受到的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进行定向运动的山野、郊外、公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森林茂盛、道路地形复杂多变给人带来新鲜感,在观察、比照、路线选择与快速判断后找到检查点的成就感,都刺激和影响着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跑、跳、跨越、攀爬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学生对自己、对体育锻炼都有了新认识,也促使学生对自身的耐力、速度、灵敏等运动能力,以及心肺功能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更认可体育锻炼,更愿意参与锻炼,并乐于为锻炼付出努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定向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向正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锻炼习惯。

2.建议

(1)在学校开展校园定向活动,应面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适宜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定向运动,让学生的身体更好的得到锻炼,促进学生锻炼态度的发展。例如,体育课中将有氧耐力的练习与定向运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定向运动的同时,也转变单一枯燥的长跑练习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可以用点带面的方法,由定向运动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组建活动小组、社团等,通过小组(社团)活动带动、影响更多的学生认识定向运动,参与定向运动。

(2)定向运动有其特有的特点和魅力,但也有其局限性,参与此运动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识图、用图能力,实践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条件。因此,教师应该借鉴定向运动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学校实际,创新运动方式,将定向运动与其他项目(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锻炼维度的提高,以达到影响学生锻炼态度的目的。例如,低年级的学校可尝试开展主题定向运动,增强趣味性,简化难度,易于学生理解、参与;场地小的学校可采用“百米定向”、“三维定向”等校园定向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场地空间,进行教学或者开展课外活动。

(3)从整个实验来看,数据显示训练后各组间与组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这种趋势个别不明显,还需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和增大样本量,选取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重复实验加以进一步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开展定向运动还需牢记安全问题,做安全预防措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制定安全应急预案,购买学生校园安全意外保险,学校、家长、老师共同为学生创设安全、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翁林.浅谈定向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前景[J].体育科技,2004,(01):38-42.

[2]何晓知,汤万辉.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宪峰,王翔.中国定向运动的发展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05,(04):37-40.

[4]邱伯聪.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素质的准实验研究[J].运动,2013,(10):66-68.

[5]张新安,刘宗伟.定向运动:一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时尚运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3):86-89.

[6]李广存,张林.定向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2):84-85.

[7]赵开尔,黄永良,王玉英.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发定向运动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01-104.

[8]张明军,闫志燕.定向运动健身方案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2):218-222.

[9]钟大鹏,洪元舟.论定向越野运动及其形式和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94-96.

[10]刘志华.浅谈校园定向运动的作用[C].首届全国学校定向运动学术论坛论文选集,2008.

[11]傅海金,陈蕴霞.校园定向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7):24+26.

[12]简比学.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及制约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6):51-53.

[13]王玉洪,王霖,杨王荣.定向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2):82-84.

作者简介:钟文聪(1981-),男,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中专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定向运动学校体育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定向运动制图能力与定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定向运动引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
定向运动引入初中体育健康课堂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