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方法的点滴思考

2017-04-17长乐市湖南中心小学王金华

海峡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读题题目方法

长乐市湖南中心小学 王金华

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方法的点滴思考

长乐市湖南中心小学 王金华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忽略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本文在介绍数学阅读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实务经验总结三种数学阅读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 数学阅读 阅读方法

在教学实务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遇到全文字或者文字较多的问题时,就说不会做,但是当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读题时,他们就了解了题意,懂得解答。究其原因有几种情况:有的学生看不懂题目,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有的学生一看到文字多的题目就觉得不会,存在畏难的情形等等,对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刻不容缓。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则显得尤其重要。

1 数学阅读的内涵

谈起阅读,很多人想到的是语文阅读,却很难想象阅读与数学的关系。如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阅读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力的认知过程[1]。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仅学到知识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学会学习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曾经试过以下三种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把握完整性,读通题意

在解答一道题时,学生首先应该做的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中已知条件以及所求问题,为解答做进一步准备,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题目只读一半,就想当然的开始解答,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我们经常将其归结为学生的“粗心”,但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并未把握题目的完整性,对题目一知半解而造成的答题错误。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个,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十位上是7的数。这样填的学生往往凭“经验”解答,连题目也没有完整地阅读一遍就开始答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题目,例如跟读、指读、学生独立朗读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读题的重视;其次,归纳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在课堂上讲评,让个别同学朗读题目,若产生错误,全体同学可以共同纠正并引以为戒。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好表扬”,因此对能完整并正确读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读题的重视。让学生意识到读题目不仅仅用眼浏览文字,而是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以及“心到”,从根本上减少学生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

2.2 抓住关键,读懂题意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每一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将每一个字、每一词的意义讲清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并且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时,“关键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学生找准重点字、词、句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2.1 找对关键字

数学语言中的一字之差,其意义就很不一样。如“从右数9只圈起”和“从右数第九只圈起”,只差一个“第”字,前者是圈9只,9是代表基数,而后者是圈第9只,9是表示序号,其意义截然不同。数学符号也一样,“十”和“一”只一笔之差,却表示不同的意思。

2.2.2 找准关键词

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读题方法的指导,做出认真读题的良好示范,读到关键词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学会抓重点、关键词语,并且在读题过程中鼓励孩子将一些重点字词划出来。如学完1—10加减法之后有这样一道题:“原来有7件衣服,又拿来2件,一共有多少件”,让学生圈出重点词“一共”,并跟学生解释“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2.2.3 理解关键句

解决数学问题只把握关键字词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尤其对于关键的字词句要进一步理解,否则学生对于下一步数量关系的分析就会进入盲点。

对于在题目表述中出现的数学术语,如:归一问题中的“照这样计算”,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逐一弄懂它们的意思。而对于题目中关键句,要鼓励学生反复推敲,进行辩证分析,决不轻易动笔。有一道题“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比二班少3面,二班得多少面红旗?”它是一道逆向思考的题目,如果学生不认真分析,往往就看到少,就用减法去做。老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比二班少3面”,反过来还可以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谁比谁多3面”,这样一想一说,就不难比较出一班得的小红旗少,二班得的小红旗多,所以求二班得的小红旗应该用加法。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既纠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定式,更是对学生思维习惯与方法的一种指导。

2.3 巧用方法,读透题意

语文阅读有技巧,同样数学阅读理解题目也有一定方法。

2.3.1 比较训练法

对比训练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找出差异,这是解决相似但又不同的题型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练习,比如将情景图相同、题目主干相似等容易混淆的题目罗列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进行对比,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认真阅读题目的重要性。例如:

题目一:把1、2、3、4、5分别填

入○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的

得数相等。

题目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

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得9。

学生刚开始认为两道题一样,通过阅读比较,马上明白了两道题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才明白仔细审题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加减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明明说:我今年13岁,兰兰说我今年8岁,明明和兰兰相差几岁?”。教学时,教师可以试试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13比8大多少?”、“8比13少多少?”、“13和8相差多少?”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2.3.2 画图示意法

2.3.3 化繁为简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是根据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依照实际情景叙述出来的实际问题,有时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问题也比较复杂。学生看着复杂的文字不知所措,如何克服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有三种丁香花,花瓣分别是3瓣、4瓣、5瓣。(1)5朵3瓣的花有多少片花瓣?(2)1朵3瓣的和一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片花瓣?(3)3朵4瓣的和1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片花瓣?

这三个问题可以转化成这样描述:①5个3是多少?②1个3和1个5共是多少?③3个4和1个5共是多少?简单明了,学生可以很轻松解答出来。

此外,在教学中,老师还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从题目的整体上进行重复感知,思考题目中哪些条件和问题有直接关系,哪些是干扰条件或多余条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能力,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出示情景图,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说说图意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要求“还有几个没来”需要哪些信息?理解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有效信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条件可能是多余的。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典型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从课本出发,不仅在课堂上重视教材,也要提高学生们在课余对阅读教材的重视,养成课前课后阅读课本内容的习惯。在课前的预习过程,让学生进行“尝试性”阅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课本内容;在课后,及时复习,特别是遇到疑难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系统、稳固地掌握知识。

3 结论

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针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难点,教师应该做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解答题目,更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养成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1]董利敏.数学阅读法指导的尝试[J].新课程:教研版,2012(4).

[2]陈跃贵.不可小视的“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语言的严谨性[J].新课程·小学2014(12):138.

猜你喜欢

读题题目方法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懂问题的能力
用对方法才能瘦
追根求源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