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艺术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培养授权点为例
2017-04-17李林璠侯吉明朱婷
李林璠 侯吉明 朱婷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多维视野下艺术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培养授权点为例
李林璠 侯吉明 朱婷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问题,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内容前沿研究及人才培养特色。
多维视野;艺术硕士;人才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从量的扩张开始向质的提升转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1 国际化背景下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瓶颈与目标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行业的细化和新行业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教育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也面临改革问题[1]。
国际化背景下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教育者以前瞻与发展的眼光预计社会变革与人才质量需求,对于传统教育教学进行有益的改革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2]。明确专业指向和专业特点,加强课程建设,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研究生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3]。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专业能力,突显职业特性、关联职业需求、强调市场驱动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应深入研究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专业”能力,强调其与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应用性。探索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在掌握精深知识和提高创作水平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2 研究生教育的“多维视野”与创作为主的教育理念
2.1 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多维视野”
因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对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希望研究生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及现代社会先进知识的学习,并对当下及未来世界的发展予以关注。“多维视野”体现的是研究生的理论、创作、技能、实践、对社会文化和市场需求的了解与研究等多维度,并能从个人发展、民族发展和世界发展等多视角来学习知识与接纳世界文化,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及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从多种维度来衡量,如师资水平、学习成果与实践环镜及条件、激励制度等全面的教育要素、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水平、行业从业要求、就业情况等。
2.2 “以创作促教学、以创作带教学、以创作出成果,师生共成长”的教育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授权点培养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及艺术设计人才,希望培养出的高端人才成为艺术家及艺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的理念,与美术创作相辅相成,没有深厚的美术创作能力与研究,就没有特色的美术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秉承以“创作促教学、以创作带教学、以创作出成果,师生共成长”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增强毕业生的艺术创作及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 建构课程结构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特色
3.1 课程结构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特色
以往美术学院的课程存在过于重视技术的问题,从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来看,艺术最重要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正如马尔克(Framz Marc)、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等艺术家认为对于艺术思想或精神信仰地表达才是作品的意义所在。
从人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生理机能来看,人的左脑主要处理语言、数学、科学知识、细节、事实、逻辑、推理、分析等问题,相对而言具有规范性、实用性、理性的特点。人的右脑处理有关感受、直觉、符号、图像、情感、想象、哲学、宗教信仰、冒险和创意等问题,具有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艺术创作注重创新,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4]。 可以看出左脑思维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很重要,而右脑思维则与形象思维和情感表现为主的艺术创新思维更加接近,因此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具体的课程设计开发学生的全脑思维。
此外,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需具备一个相对完备的专业知识系统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掌握与理解高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学术性价值取向和较高的审美水平,从而胜任专业性的工作, 因此,在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师生最主要开展的研究不是技术运动,而是观念与理论研究。从技能到观念,从客观表现到主观表达的一种感性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成果是培养出艺术家[5]。图2金字塔图形反映了研究生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及最终培养艺术家的目标。
图1 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的特性
我校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计中包含着艺术本体的思考,注重对学生艺术素质与科研水平的培养。强调创新意识,打破学科壁垒,将艺术学各方向联系起来,注入当代社会对艺术学科的新思维、新需求。提出“学科组”的概念,以已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为基础,将各学科方向通过课题需求结合起来,将美术学的传统学科方向与综合材料、新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注重对国内与国外的艺术现象与艺术作品的研究,以创作为主,结合实际项目、作品参展等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
3.2 建构工作室专业研究特色
图2 研究生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及最终培养艺术家的目标
设置工作室,以导师负责制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要求每个工作室研究内容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学位点重点扶持学科特色方向,促进学科团队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科特质,注重艺术创作与课题申报并行,教学研究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以艺术硕士为例,领域内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方向下有七个研究生工作室,由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工作室的导师组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如图3所示。每个工作室力求在专业学术领域找到自己的研究母题,并形成特色。
如,赵溅球山水画工作室的特色是崇尚中国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借鉴传统绘画、西方绘画语言,关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碰撞与相融。主张推崇“天人合一”、“立意为象”、“悟象造境”、“大象无形”等具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绘画风格。弘扬“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的笔墨精神。
薛和中国画水墨表现工作室凸显水墨表现重视传承、吸纳、开拓,创新及学生艺术个性的发挥和独创的教学特色。倡导学生省思、体验、领悟、超前的水墨表现的技能高度和艺术理论的深度与广度,远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模式。
张禾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研究工作室强调中国画创作教学的课程意识,强调中国画基础教学的规范标准,强调中国画素质教育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画传统技法作为历史经典,将最基本的艺术训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传统上;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
侯吉明意象表现主义绘画工作室以意象表现主义绘画研究为学术命题,注重研究源于西方人文背景下的绘画历史、现代绘画风格流派及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强调绘画的中国化意识。崇尚绘画本体语言研究,在规范与自由、科学与诗意之间取得平衡,主张“悟象造境”, 诗意游心而立象的自由创作状态。
图3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培养授权点美术领域工作室
黄镇南新写实绘画研究工作室以新写实绘画为学术命题,注重研究汲取西方自文艺复兴到后期印象主义之间的写实绘画营养,认为新写实绘画研究是在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形成对平面的、有具体形象为特征的绘画形态,是写实绘画的拓展学科。新写实绘画的研究是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宽泛,在形式原则和技法运用等诸方面更丰富了写实艺术的绘画特征。
宋永进写意当代油画研究工作室以西方现代艺术的方法论为基础,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优良内容,融合中西艺术的写意精神,强调作品的绘画性。
邱兴雄当代版画研究工作室全面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掌握版画的制作技法,对版画形、色、点、线、面组合训练,营造版画构成的整体性和节奏感,创作出优秀的版画作品。特色是强化主观感受,营造意象图式,追求意境表现。
浙江师范大学工作室制教学的特色内容是导师的学术研究特色和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创作实践,共同参展,共同进行学术活动。导师负责制能让导师与研究生彼此了解,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时间及研究内容。传道、授业、解惑的链接关系设计得更为能动与科学,并运行“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循环机制,多维度、全方位的促进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获得。如侯吉明意象表现主义绘画工作室,侯吉明教授本人及其指导的学生作品有4件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一件与研究生合作的作品获省银奖。工作室师生作品先后在上海、嘉兴、杭州、宁波、广州等地举办的个人画展和意象表现主义油画工作室巡回画展10次。
在导师的指导下,美术学研究生在油画、中国画、版画及综合材料研究与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全国第十二届美展研究生与导师共有7件作品入选,一件获奖提名。研究生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美展60余项。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100%。
4 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1 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建立导师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保障体系,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由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及国内外外聘专家组成导师组,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导师责任,不断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并有配套的奖惩制度。实行毕业论文、毕业创作双开题。重视研究生毕业展,经过多年实践,已逐步形成毕业展的学术品牌效应。同时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作品参展,举办个人画展,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和专利及参加导师的横向项目,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纳入奖学金和评优、评奖。鼓励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与国外同类高等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担任客座教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并在国外举办绘画作品展及学术研讨活动。将社会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构建学校与文化事业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搭建高水准的教学实践及创作平台。
4.2 研究生培养特色与优势
经过实践,目前艺术硕士培养已形成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相融合的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色。教学、创作、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依托校国家级非洲研究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校级非洲艺术研究中心、校现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研究所、省浙中水彩粉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研究、民国美术研究、宋代美术史论与非洲艺术研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在非洲艺术交流与发展、非洲艺术创作与理论、中非艺术融合、民间美术研究与综合材料绘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并逐渐形成特色。
5 结语
针对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经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学术特色,强化学科建设,以社会服务为引领,教学科研为载体,内部管理为基础,搭建科研平台,并具备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美术人才。
[1]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解荣昌.高教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161-161.
[3]方芳.综合类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湖南包装,2015,29(3:)95-96
[4]胡知凡.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特点与借鉴意义[J].教育参考,2015(3):25-32
[5]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李林璠(1969-),女,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部主任,副教授。E-mall:921514019@qq.com
侯吉明(1962-),男,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