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素描创意教学中模块化创新设计的应用研究
2017-04-17胡瑞波徐人平安俊芳
胡瑞波 徐人平 安俊芳
(1.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2.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3.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设计教育
基于设计素描创意教学中模块化创新设计的应用研究
胡瑞波1徐人平2安俊芳3
(1.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2.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3.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针对工业化、信息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设计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中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综合技术的、科技的、艺术的多方面综合问题,由此,提出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介绍了系统设计中的组成部位、功能单元、思维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模型化设计中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主题设计,并结合具体的设计素描案例,验证了模块化教学中的创新设计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设计素描;教学;模块化;创新设计
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路德维西·冯·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nf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后,现代系统论纷纷创立,并逐步地应用到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和机械的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恩格斯的“集合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系统论的观念”,认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有机体,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55-60。由此,系统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世界科学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提出模块训练的教学方式,并应用到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模块化训练的概念
模块化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对于设计素描中的模块化训练是指在其教学过程中,每次教学训练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元,通过多次的训练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象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极大的训练,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创意,而创意是无止境的,这个过程叫做设计素描中的模块训练。
1.1 模块是设计系统的组成部分
设计素描系统包括设计的形体、结构、创意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教学到复杂的内部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块与系统是相互依存和独立存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块离开了系统,模块就失去了实用的价值。例如:人的手和脚对于人的书写和走路具有主要的作用,但离开人的本身手和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二是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相对的情况下,不受系统的影响,具有独立性。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每一次的教学,具有每一次的教学目的,其主题和创作构思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这个独立的过程是最终的创意做准备的过程(图1)。
图1 设计系统中的模块化
1.2 模块具有确定的功能单元
设计素描中的模块划分是具有特定目的性,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任意地将各个功能单元组合和分割,而是在创意的过程中,将设计创意划分为若干的功能元,每个功能元都有确定的目的和确定的功能,并且逐步深入呈现出递进的关系。例如,个人使用的计算机,其主要由主板、显卡、CPU、硬盘等构成,各个组成部件都有特定的功能,同时,各个特定的功能又可以从功能需求来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改变CPU的性能,则可以加快电脑的使用速度。由此,为了增加电脑的使用效率,可以通过局部的功能单元的改变,达到使用的目的,减少整体替换和更新的浪费,有利于节约成本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1.3 模块训练培养设计的整体思维能力
模块化设计,不是单一的设计,而是第一层的设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第二层次的设计是第三层次的基础。由此,逐步深入和优化创意设计过程。模块化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有整体的设计思维能力,即对自然界的形体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对形体有足够的了解。
例如在画苹果的过程中,先观察苹果的形体,仔细观察其结构、光晕、色泽等组成要素后,再画苹果,这样的体验可以使设计者从形体到味觉全方位地观察苹果样式,有利于加深对苹果的形体和味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观察中首先发现该苹果的形态是近视于圆球体,以此为出发点,去寻找类似的创意。其次,通过吃苹果,可以从味觉的角度对苹果做深入的发现。在此,可能认为青苹果会有点酸的味道,而红苹果甜的味道会多一些。不难发现,在吃苹果的过程中,看到青苹果还没有吃,就会说太酸之类的话题。由此,体验味觉的过程中,也是增加设计创意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设计的第一层次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解剖,这个过程,可以借助工具,也可以不借助工具,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创意设计,这就是设计的第二层次问题。紧接着深入研究苹果的细胞结构和局部结构的放大等问题,则是设计的第三层次问题。而综合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提取创意灵感,则是设计创意的第四层次问题(图2)。据此,根据问题的深入程度不同,面对问题层次的划分数量就不同。所以,在设计的模块化的训练过程中,模块是为了创意,从创意中吸取灵感,为最终的设计创意做准备。也就是说,模块是为整体的设计做准备的。
图2 观察和体验苹果的4个阶段
1.4 模块化的宗旨是创意
模块化训练的目的是训练整体思维。训练的宗旨是创意。在这个创意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思考是逐步深入的,思维的层次也是不断深入的。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解决设计时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具体的设计问题,除了需要综合市场的、创新的、实用的要求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消费层次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于设计的不同需求。因此,整体的、综合的思考问题,对于定位不同的消费人群,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基础课的设计素描来说,在训练的过程中,除了夯实学生的基础外,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5 模块化不因一个创意而结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模块化设计的目标主要是模块化系统和模块化的创意系统,建立模块系统是实施模块化设计的前提,而宗旨是实现模块化的系列设计。不难看出,模块化的系统有利于模块化创意系统的建立和实现,同时,不同的模块化进行组合,又可以形成新的创意系统。模块化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事物,而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的过程[1]61-65。模块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因设计创意的形成而终止,而将模块化分成两个阶段,即模块化形成阶段和创意的形成阶段。显然,将模块和结果视为阶段,同时这个阶段,可以根据消费者和审美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优化,从而组合成新的创意。
2 模块化训练的类型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各行业、各部门的分工日益明确,模块化设计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基础课的设计素描来说,加强模块化的训练,针对不同的标准来组织系统和划分不同的模块——按照模块表现的不同形式,可将模块划分为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按照模块在设计创意系统中的层次,可以划分为第一层次模块、第二层次模块、第三层次模块和第四层次模块等;按照模块在设计创意中的作用,可将模块划分为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基本模块和改装模块,主题模块和非主题模块[1]65-70。模块在设计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易换性和阶段性,在设计中根据问题的思考加深程度,可将其具体分为功能模块、结构模块、单元模块和主题模块。
2.1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功能,为了功能而进行创作的设计称之为功能模块设计。在功能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设计用途,划分为不同的设计门类,其划分标准举例如下:为了使用的功能而进行设计的作品称之为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功能来进行设计的作品称为环境艺术设计;为了视觉的而进行设计的作品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基础课的设计素描来说,这样的区分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体系和模块意识还没有形成。那么,在这个过程,通过类似的题目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在布置类似设计题目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2.2 结构模块
结构模块是以结构为主的结构素描训练。其特征相当于结构素描,不同之处在于结构模块是设计系统中的一个部分,结构素描是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而言的。结构素描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图3、图4)。其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结构主义绘画时期,于1919年在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开创了结构素描的教学,随后在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拟定《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主要以结构素描的形式来进行设计素描的训练[2]。
与此同时,结构一词,本是建筑学的名称,意思是指物象或者事物各个逐层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合秩序,表达物象的组合和构成的意思。著名的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在寻求画面上建立一种坚固的构架时,把自然物象剖析为圆球、圆柱、圆锥和其他的几何形体,剥离无关的细节,借助物体的轮廓结构,以基本的形态关系来安排各种物体关系,用画面的内在架构秩序和相互关系来表现自然物象[3]。
由此不难看出,结构素描是以线条和轮廓来表达物体的结构关系。结构模块则是在利用结构素描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创作,并在整个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是设计的结束,而是设计的一个阶段[4]18-19。两者在基础设计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图3 静物结构素描(胡波同学)
图4 矛盾结构(陈凤同学)
图5 鹅(耿浪同学)
图6 设计创作工具(代霞同学)
2.3 主题模块[5]35-46
主题模块的训练在其过程中,不是完整的结构,而是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设计,在这个环节中,设计模块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学生围绕主题来进行创意设计。在这里所讲的主题相对比较松懈,学生可以自拟主题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下一步的主题性模块创意设计打基础。学生以鹅在水中游为主题的模块创作设计。图5所示,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期观察鹅在水中游的画面。通过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的启迪,细细地看,水中鹅的影子,发现水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看地鹅的倒影。作者不假思索地想到了眼睛,于是将眼睛画在鹅的背上,证明鹅的形象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得出来的。图6学生习作。在布置作业的那一刻,该学生对于主题性的创作不敏感,同工具乱写乱画,毫无察觉设计的主题,看上去一脸的无趣。于是,找到笔者问道,我这个实在做不出来,请求重新选题,或者随意地自己去创作,笔者断然拒绝,要求必须要有主题性。后来经过笔者的指点,学生决定就画这些乱的文具,而且将文具进行夸张和变形,来表达当时的创作心情。
3 模块化训练的实例
3.1 作品点评1:动物深入式研究[5]35-46
动物深入式研究是指对动物进行深入式观察,不仅如此,而且还要观察到其内部的骨骼结构,从中吸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设计作品。具体如图7(a)《马》,学生对马进行了4个不同的角度奔跑时、悠闲时的场景,了解马在各种场景下的状态,然后,根据其状态来进行绘制,并抓住其特征。第二步如图7(b)《马的解剖》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了解马的骨骼结构,因为在画素描的过程中,骨骼的走向决定了其形体的特征。第三步如图7(c)《马的创意》则是综合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从中提取灵感来进行创意设计。其创意表达了一个处在危险中的少女的场景,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枯藤、老树、乌鸦和骷髅头的设计元素,综合上述元素来看,则可以看出内部所表达的意思。
图7 马模块化训练作品(杨勇同学)
3.2 作品点评2:专业方向式研究[5]35-46
专业方向式研究是指在模块设计创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最终的创意成果,基本偏向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专业方向式的发展途径是专业的选择,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今后专业的选择。而这个例子如图8(a)《苹果》的设计过程,其基本过程和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很类似,同样也是对苹果首先进行6个不同角度的观察,图8(b)《苹果解剖》接着对苹果进行20个不同角度的解剖,在这里表现手法是不限的,对于作者来说,基本上是借用辅助工具来进行解剖的过程。第三步图8(c)《苹果细胞结构》则是对形体的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得出第四步图8(d)《苹果产品创意》,这里所设计的东西为产品设计。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该学生,倾向于产品设计专业发现发展的意向,于是投其所好地对其加以专业化的引导,由此,增加该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
图8 苹果模块化训练作品(张涛同学)
4 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设计教学的训练,使学生从基础教学中培养系统和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大自然的美,并将发掘的美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由自然形态到工业产品,创造出具体的设计创意和工业产品,为今后的设计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基础学科的设计素描来说,引入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概念在其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设计素描的创作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整体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设计学中的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综合技术的、文化的、心理的和情感的问题,略微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以工业设计为例,生产螺丝的和生产螺帽的厂家两者若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必将导致生产的巨大浪费。由此,引入其概念,对于基础学科迈向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引起基础学科的大讨论,为丰富和发展设计学科的基础训练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1]杨向东.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波主编.设计素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1-4.
[3]覃兆翰.美术考研史论辅导[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7:233-236.
[4]吕杰.从素描的几何体意识过渡到设计de图形创意——谈艺术设计学院(系)素描教学改革[J].湖南包装, 2002,18(1):18-19.
[5]胡瑞波.设计素描与创新训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35-46.
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编号:2015DC02);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自主招标课题成果(编号:11);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课程-团队”项目(KT2016013H)。
胡瑞波(1985-),男,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E-mail: 407904118@qq.com
徐人平(1949-),男,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E-mail: xurenp@gmail.com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