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之刍议

2017-04-17李秀娥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小草文学文章

李秀娥

摘 要:清人赵翼在《论诗》中道:“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必须创新。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而诗文之所以代变,有其不得不变的原因。其一,这是时代演进的需要,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必然反映到各类文章中,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其二,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需要。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光芒万丈长”的李杜文章,尚且令人觉得“不新鲜”了,那么文学的出路就只有努力创新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培养学生以自己的高见卓识和新颖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关键词:作文指导;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22-02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道:“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必须创新。“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李渔《闲情偶记》卷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而诗文之所以代变,有其不得不变的原因。其一,这是时代演进的需要,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必然反映到各类文章中,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李渔《闲情偶寄》卷四)其二,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需要。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光芒万丈长”的李杜文章,尚且令人觉得“不新鲜”了,那么文学的出路就只有努力创新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培养学生以自己的高见卓识和新颖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晋代的陆机曾经用“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来形象地比喻诗文的创新。赏文亦如赏花,那些前人用过的意与辞,犹如“已披之朝华”,固然令人赞叹、流连,而那些前人未用过的意与辞,却犹如“未振之夕秀”,含苞欲放,令人兴奋、向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既要继承前人的文学成就、优秀经验,又要不蹈袭前人,发前人所未发。文学创作应该“日新其出”。

但是,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贬低学生的才智、削弱学生的信心、压抑学生创新才智的作法,写作崇尚“中规中矩”、“参古定法”,实在贻害极大。一位学生心灰意懒地谈到对作文不感兴趣,问之则说,自己也想写好,可是每每“精心打造”的妙句,常被老师冠以“臆造词语”;“呕心沥血”铺排出来的“气贯长虹”的佳句,却被称为“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生活化气息”;而当其构筑出一道“原计原味”的“生活大餐”,自认为真是“土得掉渣”,可与“山药蛋子”流派一类的“乡土文学”相媲美,不料老师的一句“缺少精心打造”,又让他“如被冰雪”。

尤其让他伤心的是同学改头换面的抄袭之作,竟“大获全胜”、“饮誉而归”,被称为“常胜将军”。该生无奈地说,以后自己也学“乖”了,遇到作文题,“撒下天罗地网”,先往自己写过的题目上想,往上靠,有相同或类似的都“顺手牵文”,绝不“另起炉灶”。写出的人物,既可以是可爱的、可敬的、可感的、可叹的,又可以是“最难忘的”、“最值得怀念的”。真的是“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

这种“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要求下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又有什么文学价值和可观赏性呢?如同玩花、赏月一般,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学生又怎能不心灰意懒,写些“懒字”,作些“懒文”呢?因此,提倡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对学生不求全责备、不规定下条条框框,“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有合理的地方都要充分肯定。抛掉考试这个“上打师、下打生”的“尚方宝剑”,给学生多一点创新的机会。如指导学生写《绿色》一文,有人想到军装绿,有人想到二绿工程,有人则将高雅音乐比作“沉闷的灰色”、“骚动的红色”中“清纯的绿色”,有人竟想到殷墟出土铜鼎的绿斑,并由此继续联想,铺陈出了一篇斑斓的文字、从而巧夺桂冠。

二、尊重学生,凸现个性

俗话说:娘生九子,连娘十性。太白飘逸而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沉郁而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名家巨匠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基础各不相同的小学生呢?因此,提倡作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尊重学生,凸现个性。不能因为对方是学生,就一定要给他挑出点毛病来,否则就不足以显出高学生一等似的。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文学劳动,看到学生的“奇思妙想”,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陷,只要是独立思考、独到见解、独自创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都应首先热情地予以肯定,甚至“言过其实”,大加褒扬。少写一些“没有如何”、“不能如何”,多写一些“能够如何”、“很好”、“很精彩”之类的评语。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不拘于“陈规陋习”。尊重学生首先是一种承认,更是一种负责。“不管三七二十一,必打五十大板”的评语和老师,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俗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我想:师至严则无佳文,无创新了。

爱因斯坦说:“一个没有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的、由统一规格的人组成的社会,它将是一个不幸和没有前途的社会。”我想学生的作文如果也是“没有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由统一规格的”立意、文辞组成的,也将是“不幸和没有前途的”。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五谷殊味,食之皆饱。”(王充《论衡》)写文章也是同样,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个性。比如,通常人们对“舍己为人”的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大力提倡和赞扬的,但有的学生却能够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之路,独辟蹊径,提出“为人”何必要“舍己”的新觀点,尤其想到“为人也为己”的独到见解,都让人耳目一新。

三、别出“新”裁,开拓渠道

1、激发愉悦,鼓励出新。

王阳明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自不能已。”可谓对人启发甚多:教育,不管运用何种手段,必须考虑其所获得的结果,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鼓舞,在这种成就感的激励下,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学生自然能不断自励,不断进取,进入良性循环。

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通过教来使他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这种“愉快的艺术”,就是老师运用恰当的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成就感”,激发起学生心中对学习的由衷的愉悦感,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创造热情。比如在课堂辟一“佳作展示栏”,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张贴出来,并当众宣读学生的佳作,编成《佳作共赏集》、《采珠佳句集》,对学生的每一句、每一篇好文章都予以充分肯定。

2、独辟蹊径,善于出新。

文贵新。就是在文章立意上追求出新,主题思想不落窠臼,新颖别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求异,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姜夔《白石诗话》),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新材料、新观点、新立意。高考作文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如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位学生却不人云亦云,他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可谓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

3、反弹琵琶,勇于出新。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常具有一定的惯性,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反弹琵琶则违背传统的、公认的、习以为常的定论,运用了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反调”。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一位民主人士对毛泽东大唱反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曾让这位开国伟人颔首击节。可见反弹琵琶因其突破了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立意,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给人技巧高超之感,在考场作文中常常因其“命意新奇”,而别开生面。例如,将“欲速则不达”反弹为《不速则不达》;将“开卷有益”反弹为《开卷未必有益》,举出开“黄卷”、开“伪科学卷”有害无益的实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曾假借石头之口提出“文学创新”的观点:“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抛开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种种“套”,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唯如此,方为真正领悟了“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赵 翼《论诗》

[2] 李 渔《闲情偶记》

[3] 王 充《论衡》

[4] 姜 夔《白石诗话》

[5] 曹雪芹《紅楼梦》

猜你喜欢

小草文学文章
小草的烦恼
我们需要文学
牛小草的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