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2017-04-17林元静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效果老师课堂教学

林元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2-02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提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设计自己的教学问题,以免出现失误,以致教学低效。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问”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提问的失误表现在很多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多答少。问题太多是就提问的数量而言的,有的老师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太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更别说接受和消化这么多问题了。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很琐碎,不会设计“主问题”,整节课就由很多的小问题构成,如有一位老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一节课问了40多次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兴之所至,随口而问,节外生枝的。他这样提问:“贝多芬是不是一个美男子”“他穿的衣服新不新?”……诸如此类的问题贯穿整节课,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过后想想,这样的课堂最终能留给学生怎样的思考。

二、只问不答。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难度大,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就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出,因为没有时间思考,学生无从作答,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好自己做答,于是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有一位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十分钟里,一下子提出了七八个问题,而且问题的难度不浅。如教《变色龙》一课,课堂的最后十分钟,老师要求(一)“寻根究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成为一个善变的人?(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2)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三次写到“法律”的句子,并结合背景分析它的作用。(3)根据以上两点,结合小说,归纳主题。(二)探讨问题:本文为什么以“变色龙”作为标题?(三)拓展:请同学们写一篇200字的短文: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之后会发生什么?(四)要求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修辞手法。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没来得及思考作答,老师就提出下一个问题,最后问题说完,课堂也结束了。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什么效果?

三、明知故问。从所提问题的质量来看,难度不当也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的老师所提的问题超过了学生应有的思考水平,学生很难甚至根本不能回答。有的老师设计问题难度很小,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如老师在教学《劝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君子生非异也”的“生”是什么字?“改变自己可不可逆?”等,问题太容易,有些学生根本不屑于回答,以致造成课堂的冷场,有些学生胡乱作答,以致课堂热闹,气氛活跃,实际问题难度低,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可以简单作答,很难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问题的解决,以致课堂低效。

四、自问自答。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出问题后不等待学生作答就直接回答;有的老师生怕学生问题答不出来造成课堂冷场,所以未等学生作答就直接给出答案,这两种情况在公开课上最常见,这也是课堂低效的原因。

可见,提问失误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避免提问失误,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提问的失误表现,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改进:

1、认识提问的效果,把握问题的数量。有时教师只关注提问本身,甚至只关注提出的问题本身,而对提问后的效果缺乏深刻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提问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业上的影响、情感上的影响、心理上的影响等。科学的提问,必须把握问题的数量。问题太多,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记住,最好是把多个问题分批次提出,一次只提一个或两个问题,最多不要超过三个问题。如果一次性提出两三个问题,这两三個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切忌问题之间没有关联。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杨绛的《老王》一文时,在“探究学习“一开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三轮”,要求学生划出,想一想:这俩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要求作眉批,

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就此展开讨论。通过寻找,学生发现文中开始有提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后来又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并且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进而明确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从而抓住了人物的光辉形象。老师通过这样的提问,抓住了“三轮”作为理解文章的线索,挖出重点,让学生理解了老王的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提问的效果,实现了有效教学。

另外,把握问题的数量的同时要把握好“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一两个“主问题”带动整堂课的教学,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在“主问题”上多下功夫,实现“零敲碎打”向“整体发问”过渡。

2、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注意提问的梯度。不论是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还是问题的难度太大,抑或提问后立即叫答等,都是因为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对学生的实际接收水平和能力考虑得少一些。要改变这些提问失误,需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需要做充分的学情调研和分析,多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提问还要讲究问题的层递性,或者先提出一二个大问题,然后用小问题铺开,“化整为零”;或者先引导式地提出两三个小问题,然后再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由点到面,层层递进,总之,问题之间在难度上要体现坡度,一般遵循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原则,逐步引导,一般先提识记性问题,再提理解性问题、运用性问题,后提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问题。同样是教学《老王》这一课,老师在学生阅读了课文的具体段落之后,又设计了这样的三个小问题:(1)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要来送鸡蛋、香油?(2)为什么送香油给我如送亲人一般,为什么还要收钱?(3)文章哪一处还提及收钱?这三个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老师也是步步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老王的淳厚善良、知恩图报的形象特征。这样的提问设计得巧妙,学生也乐于思考。

3、提高专业水平,把握问答技巧。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项专业技术,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老师对提问这项技术要好好研究把握,包括把握问题的数量,提问的梯度,提问的技巧,以及候答的时间,甚至均衡回答的次数等。问答也是需要技巧的,同样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如选择性的提问,适合于导入新课,或者讲解较难的知识点;填空式提问适合多用于新课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而探究性提问更多地适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和拓展;比较式提问善于帮助学生总结知识,寻找规律。……甚至有时候不是有老师提问,而是让学生提问,效果更好。一个学生能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中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思考,学生善于思考,学习的效果就更理想。

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提问能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实现信息反馈等作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效的提问策略,使提问恰到好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效果老师课堂教学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六·一放假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