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
2017-04-17黄军华
黄军华
【摘要】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始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尤为重要。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提高了不少,所以在此阶段上更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和以后的思维水平打好基础。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54-0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练习题型随着年级的上升也会变得更加开放,创新,而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中,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灵活的掌握知识。
1.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课堂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
陶行知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个人的思想状况、所处环境、思维模式和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学工作者只有全面、及时、真实的了解每个学生,才会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人思维方向,在教学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而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禀赋,挖掘各自的潜质,例如,可以对作业进行弹性处理,允许不同学生达到不同水平,面向全体同学,本剧难易程度开发不同不同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数学思维需要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多启发学生“在你的生活中……”,让学生也充分体会到原来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玩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数学扩展到生活領域,不再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生活小常识,生活乐趣的一部分。通过数学生活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发散思维,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更好的解决生活问题。
2.充分提供创新空间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而且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会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主要的是要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这样不仅给学生现实活动的空间,而且拓宽了他们思维的空间。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前时间是老师的,课上时间是学生的。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舞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机会、表现机会。
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先可以问学生: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用直尺量,但圆是一个封闭的曲线,这该怎么办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去验证自己的思维方向,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课前可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以及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国林.《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