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
2017-04-17王维良
王维良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激励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激励与行为激励,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为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高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现状,并对以激励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积极性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49-02
引言:
高中数学所涵盖的知识内容相比于初中阶段而言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同时在教学内容设置与体例编排方面,初中数学的教材所使用的语言较易能够使学生理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中数学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更为注重内在知识结构的编排逻辑性,同时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前述情况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要比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付出更多努力。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了畏惧、厌烦的情绪,导致数学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一落千丈。因此,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
一、高中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学生来说,其都有着提升自身能力与知识构成的内在诉求,关键在于教师怎样通过正确的方式将这些潜藏于学生内心的自我提升诉求发掘出来。如若教师所依托的方式契合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则将使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得以被激发的情况下,产生主动向学意识,如此不但能够使其自身获益,更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
1.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正如上文所指出,学生对待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多数情况下是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引导和发掘才能够形成的,如若学生对待数学知识学习表现出畏惧、排斥的情绪,则恰恰验证了其未能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学习积极性的发掘,将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明确的目标,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自身现有数学知识短板的检视,从而有意识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如此也将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诉求,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看来,教师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发掘实则是一种双赢。
2.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培养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对于其所不了解的知识都有着先天的好奇,而之所以部分学生在其并不了解的数学知识面前无动于衷,实际上便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此根本没有投入精力,因而会有这样的表现。面对此种情况,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对其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帮助作用,以此来扭转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活动的认知偏差,进而激励其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研习之中。
二、高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现状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表现出明显得偏科状态,即以语文、英语为代表的文科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知识学习则举步维艰。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生此前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性,同时也受其自身在面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未能形成积极性的内因所影响。一些学生一到数学课就感觉到厌烦甚至是畏惧,面对数学的难点知识没有勇气来突破,面对数学作业和数学考试普遍缺乏信心,并且从高一到高三逐渐产生两极分化,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有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不应当将此种现象的形成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更应当检视自身的教学活动组织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鼓励,以便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对前述现象的规避。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因此,我们提出了用激励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设想,下面将详细探讨。
三、以激励提升學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和激励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利用激励性的行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1.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吝啬赞美和激励的语言,要掌握语言的艺术,给学生适当的语言激励。比如,学生发言之后,无论正误,教师都可以给他们一个肯定的激励;学生考试进步,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赞赏,肯定学生的努力;学生解对一道难题或者超纲题,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思维方面的出众之处,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会从教师的肯定和激励中获得学习和前进的信心。
2.利用激励性的行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给学生一个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进取心,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例如,在《不等式》这一章“不等式证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去完成离自己最近的目标。具体来说,对于优等生,要求其熟练运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放缩法和函数单调性法等证明方法,而对于中等生,则要求其熟练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这几种证明方法。由于后进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为其适当树立目标激励,要求他们掌握比较法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个方法是很容易掌握的,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激励效应。
(2)榜样激励
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进步。比如,有的学生解题十分认真,教师可以以其为榜样,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开阔,经常能发现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以其为榜样,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态度积极向上,也可以作为榜样来激励他人。例如,在《解析几何》中有关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可以很快解决与交点有关的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思维灵活,一学便会,用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思维更加活跃,那么教师便可以将他们作为榜样,号召其余学生向他们学习和请教。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带动效应,不仅仅是对于全班学生的激励,也是对于“榜样”的勉励,能够大大激励高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激励是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恰当地使用激励教育,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行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兴趣和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研究[J].才智,2013(05).
[2]董志明.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J].学周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