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材文本呈现方式再商榷
2017-04-17舒志华
【摘要】《老人与海》在各种不同版本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节选,经典小说作品如何进教材才能实现语文新课标的小说教学目标,节选部分章节的局限性何在,选编优秀小说作品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关键词】《老人与海》 呈现 方式 商榷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7-02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全文3万多字,在小学语文s版课本中是以2千多字的缩写本呈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中节选章节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节选章节基本一致,节选了小说中老人与鲨鱼搏斗的部分,8千多字,占小说篇幅的1/4,围绕“个人英雄主义和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进行解读。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这篇小说,作者自己也承认“只知道这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作品告诉我们,圣地亚哥劳而无功、得而复失的厄运与失败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但人自身的勇气、善良、智慧和希望能给予他力量,让他更加自信、乐观、勇敢、坚韧,失败的英雄也能赢得尊严。显然作品主题呈现出多层性、复杂性,无论是缩写本,还是节选部分章节,都不足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及强大生命力和顽强毅力,也使这部经典名著的内涵与深度大打折扣。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是节选一部分,还是全文呈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节选本局限所在
(一)老人身上的悲剧色彩没能体现
一个普通的背运的渔夫,孤身、老迈,连续84天没有打到一条鱼,遭村人耻笑,和他一起出海的小男孩迫于父母的压力离开了他,他孤独着、奋斗着,思考着,抗争着。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的马林鱼后,历时4天,耗尽了全身的精力,却得而复失了,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老人身上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英国美学家司马特就悲剧有过如下论述,他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劇。” 节选本省去了老人捕获大马林鱼艰苦卓绝的过程及期间复杂的内心活动,使读者对老人的痛感难以感同身受,悲剧性被弱化了。
(二)老人对自然的矛盾情感呈现不足
马林鱼身上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高贵品质,使老人体验到生命活力被激发到极限的快感。对峙的双方充满杀机又互相信任,全力施为又不失风度;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力量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是他对“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1]44这一信念的最好诠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贵生命间的一种惺惺相惜。无论是老人与他视为朋友的马林鱼之间,还是老人与他视为敌人的鲨鱼之间。所以他总是“想着关于罪恶的事。”[1]44老人对大鱼是一种美丽与生命被损害的不舍,而对第一支来袭的鲨鱼他也是怀着相当复杂的感情,“它和你一样,是专门靠活鱼维持生活的。……它是美丽的,高贵的,什么都不怕。”[1]45他尊重一切美丽、高贵的生命,却又不得不杀死它们。这种矛盾与纠结一直持续到最后,“但愿这是一个梦,我并没有钓到它。鱼,我觉得很抱歉。这把一切都弄得不对了。”“于你也不好,于我也不好。鱼, 我很抱歉。”[1]46这是一个真正的渔夫与大海、大鱼、鲨鱼之间真实的感情,如果仅仅用“英雄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不朽”来解读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有悖于原著初衷的。
(三)老人对人的丰富情感被完全忽略
老人在自然面前不畏艰险、不惧失败,表现出了人的力量、人的尊严、人的勇气。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它的源动力。当他的小船被大马林鱼拖着远离了村庄,远离了海岸,在海面上漂流了三天两夜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男孩“我希望没有人太为我担忧。当然,除了那孩子……。”[1]48在与马林鱼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较量中,他有八次心中默念“但愿我有那孩子在这里”“如果我有那孩子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老人在精神上是依赖孩子的,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在孤独无助的时候,在困境中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的时候,“那孩子”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最好的渔夫是你了。有许多的渔夫,也有几个伟大的。但是只有一个你。”老人在出海的头天晚上与孩子的对话,让我们不难理解老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在对得起孩子无条件的信任与崇拜,他们不能吹牛,他就是最伟大的渔夫。即使他只是拖回了一副鱼骨架,即使他被鲨鱼打败了,但孩子理解他,心疼他,回到了他身边,英雄凭借心灵的力量使他从命运的破碎处站立起来,令人膜拜。仅仅选择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是很难在学生心中建立老人的立体形象的。
二、节选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选编作品的目的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教学要求“……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老人与海》中老人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精神,的确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他那高度简练的叙事技巧和那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2]一贫如洗的老人凭着勇气和毅力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的经历,是人的普遍命运的哲理性寓言:人生在世,最终必然得走向失败与死亡。在整体上,人类还是在朝前蹒跚行进的。在与鲨鱼搏斗时,老人已经是在饥饿中与大马林鱼螯战三天,他双手稀烂,遍体鳞伤,极度困倦。如果没有前面作品的阅读,只从鲨鱼的部分读起,学生对老人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和勇气不会理解得很深,很透。对老人形象的总体把握也不尽全面,作者的冰山理论指导下的小说哲理也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以不能因为篇幅的原因,就想当然地截取小说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会大打折扣。
(二)选编作品的标准
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节选那一部分,节选多少,如果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核心来选取,那么,作为一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它蕴含的意义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也不是某一个部分就能概括得了的。那么节选只会造成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固然是作品的主题,但绝不是唯一,不然“他现在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无可补救地”[1]50 “它们确实打败了我。”[1]52怎么解释?
男孩与老人相依为命,他们彼此是对方的爱的依托。老人是孩子心目中伟大的渔夫,老人为了证明这一点,凭着他的勇气、智慧和进取精神打败了一只他喜爱和尊重的大马林鱼,而为了他爱着的马林鱼,他又杀死了一只美丽高贵的鲨鱼,一切都源于爱,却不得不毁灭爱,这才是一种悲剧的极致。所以老人总是在想罪恶的事,总是在不断在安慰救赎自己。在这里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局限与无奈。最广义的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理想,《老人与海》中正是传达了这样一种善,如果仅仅选取鲨鱼这一部分,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
(三)选定译本的原则
海明威是新闻记者出身,撰写新闻稿件的经历,形成了他电报密码式的叙述风格。《老人与海》目前共计三个中译本,其中张爱玲以她作家的敏锐视角,出于一种对生命的共鸣及语言风格的欣赏,用她简朴直白的语言慎之又慎地翻译了这部世界名著。她在译本序中说,“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韻节。”[3]张爱玲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对小说深刻的理解跃然纸上,她读出了生命的辛酸和文字的韵节,无疑已经抓住了作品的灵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行动悲壮而撼人,而故事的背后又有深远而苍凉的人生体味,曾表示“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的张爱玲在《老人一海》中与海明威相遇,张爱玲的译本更接近原著的风格,更能精准地表达原著的主题和深意,更让人喜欢。特别是老人与孩子的对话部分,“那么你活得长长的,好好当心你自己 ”[1]10, “长长”“好好”两个词形象地把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之情精准地表达了出来,两人对话不多,都极简练,但却让读者感到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昔日他们一起打鱼时,老人天不亮去叫孩子起床,总是先坐在床边,握住孩子的脚等孩子醒来。“该起了吗?”“我不想叫醒你。”[1]17张爱玲以其女性特有的视角,以她作家的笔触将这些细节柔柔道出,更能打动人,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小说结尾男孩的哭。所以译本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结构与布局的完整
《老人与海》始于男孩离老人而去,终于男孩奔老人而来;始于老人在狮子梦中醒来,终于老人在狮子梦中睡去。狮子给予他力量与勇气,男孩给予他希望和未来。海明威在小说里张扬了另一种人生经验:即使是失败,也是像狮子一样的失败。老人一无所有,但不贫乏,他看报,喜欢谈论棒球,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影响着男孩;从外形上看,他已经很衰老,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强大,他的梦中五次出现年轻时见过的狮子和非洲。连续84天没打到一条鱼,他依然平静地过活,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没有网,也并没有一锅黄米饭和鱼,但并不妨碍他们假想着谈到它。他孤单而不孤寂。他们的生活中有故事,有棒球,有憧憬,有未来。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历尽沧桑的老人一颗清澈的保有尊严的不屈的心灵。简朴、贫困而不寒酸,谦卑而不低贱,动作之中自有一股尊严,令人景仰。作者实际上传达的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是有思想的苇草”“人要比所有致他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这样一种思想,在大海面前,人(何况是老人)是柔弱的,是一根纤细的、随风飘荡的苇草。但,又毕竟是能思想的人,在精神上又能战胜与利用似乎不可战胜的大海。节选会错过许多这样的细节,所以还应顾及到作者在布局上的立意。
在今天多信息、大背景阅读空间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领悟文学作品能力已经超乎老师的想象,如果我们将《老人与海》的全文呈现给学生,小说对学生的影响和积极意义或许更接近这部伟大作品的本真。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张爱玲译.老人与海[M].香港,今日世界社,1972年1月
[2]海明威,《时代》周刊[L].1954年12月
[3]海明威著,张爱玲译.《老人与海》译序[M]. 香港,中一出版社,1954年11月
[4]马振芳.《老人与海》在中国[L].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冯旭.《老人与海》中译研究[L].山西大学,2010
作者简介:
舒志华,教育学硕士,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教授,主要从事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