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
2017-04-17陈伦杰
陈伦杰
【摘要】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实施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生存,从而体现自身价值。尤其是在新课改下,初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成长为合格人才。接下来将从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切入,探讨基于新课改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助力初中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 社会学科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97-02
新课改使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发生巨大变化,教师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致力于优化教学改革。因此,教师如何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优化社会学科教学就成为重要课题。
一、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素质教育理念,但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人养成优秀素质的教育,而社会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强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加强素质教育意义重大[1]。初中社会学科中的历史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等均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习惯,并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严峻形势下,初中社会学科教学更应顺应新课改要求,不断优化教学,促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出社会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新课改优化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策略
1.加强探究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不但能打破过去的章节编写、年级进度,还适当突破初中社会学科课堂授课制以及单一的班级授课制,依托社会实践的辅助实施个别教学、分组教学,从而优化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初中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粮食等问题时,就可利用学生对不同观点的辩论,让学生从身边的、自己看到的小事、琐事等入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变成课堂,把群众变成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内容,从本社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逐渐向全国引申,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领悟计划生育、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粮食等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素质和能力也有所提升,自觉成为身体力行的小标兵。实际上探究教学并无定法,只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都可借鉴、应用[2]。
2.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在传统的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少主动参与,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主意识,创造性无从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下,初中教师就要将学生变成社会学科教学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例如,当教师在以“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为主题开展社会学科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立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增进学生对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认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性、整体性认识,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为回答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各民族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状况进行梳理,从而深刻认识到曾经的民族隔阂、歧视、压迫,体会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挖掘当时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推行民族平等、尊重、团结、共同繁荣等政策的历史渊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在少数民族集中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优越性,认识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有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推动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教师成功提升社会学科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与社会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3.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心态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能使学生保持心情愉悦,并在学习上保持积极的心态。信任學生是新课改下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只有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信任教师,这种良性循环能给日常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有很多主题活动,它们是教师有效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只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势必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积极的学习心态[3]。
例如,针对主题“唐的盛衰”,教师只是将主题交给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让他们负责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班长担任主持人,学习委员负责控制活动时间,课代表担任记录员,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前三个小组分别负责讨论唐朝的政治繁盛情况、经济繁盛情况、文化繁盛情况,最后一个小组则负责总结,且每一个小组的组长要依据知识点细分出不同的团队,明确团队分工,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上台讲述等。有的小组出示大量图片,有的小组则通过史书文献例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远远超出教材范畴,令人惊讶。进入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时,班长邀请教师上台评论,课堂气氛既轻松又愉快。实践证明,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信任,学生就能给予教师多大的惊喜,学生的集体思维远远超越教师的个人智慧,敢于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践行新课改、优化社会学科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4.营造创新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尽管人的创造力培养与教育密不可分,但如果教育不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4]。传统的社会学科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讲解一些基本问题,学生用红笔将知识点划出,然后全班学生统一答案。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局限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创造性、个性都被压抑,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动脑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只会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答案,并死记硬背,学习毫无乐趣,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相悖。所以教师要重视在社会学科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点时,可围绕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策,让学生先了解教材给出的对策,接着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局限,积极思考其他的对策,结果很多学生都提出合理的、教材里没有的对策,包括加大环境保护行政力度、将环保工作列入企业的开业审批程序、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关停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等。在探寻环境保护与改善对策的具体过程中,教师成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
5.引入信息技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只有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内容及学习产生浓厚的、持久的兴趣,才能促进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如果教师在社会学科教学中能引入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势必能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提高学生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解决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工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时,就可让学生先观看电影《辛亥革命》当中的经典片段;讲述诞生中国共产党时,可鼓励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甚至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辛亥人物逸史》。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兴趣、求知欲,通过比较课本、影视资料、学术专著,在帮助学生形象感受社会贤达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革命时期救亡图存、为国立命的壮烈举动,从而通过比较艺术化的影视作品、严谨的学术著作去探索真实的历史,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尽早养成求实的、严谨的学术精神。
三、结语
在初中的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须严格遵循新课改理念,坚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结合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持續改进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持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提高社会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现丽.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对策建议[J].才智,2014(33):171.
[2]葛爱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4(31):89.
[3]何新星.情感交流涵义如何彰显在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J].赤子(上中旬),2015(20):260.
[4]江国荣.初中历史与社会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