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四个到位,构建政治高效课堂

2017-04-17赵小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案例高效课堂

【摘要】构建政治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从问题情境如何创设、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构建政治高效课堂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案例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70-01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细致思考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以李师傅的烦恼为思维主线,通过失业——择业——就业三阶段的故事将劳动、就业和维权串成一条思维线进行教学。运用一例到底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深刻体会李师傅就业和维权的艰难,积极主动地为李师傅出谋划策。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后,需要设计出具有思考性、层次性、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新时代的劳动者》而言,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李师傅为什么要劳动?2.通过李师傅的见闻,结合材料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哪些?3.对症下药:假如你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如何解决就业难题?假如你是李师傅,作为普通的劳动者,你又该怎么办?4.谈谈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5.李师傅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假如你是李师傅,结合生活中亲朋好友维权的案例,谈谈如何維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难度,将问题设在学生的思维障碍之处。

此外,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问题设计中,设计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此问题让学生思维的空间较大,认为观点正确,则阐释正确的理由;若认为观点不正确,则说出错在何处;若认为观点片面,学生则需要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指出合理性并说明理由,还要说明误区何在及正确的做法。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思考、分析与倾听中善于抓住意见的分歧之处,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回答过程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由此可见,问题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问题实施的效果如何。

三、教学实施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充分表达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1]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出示家庭讨论会中的四种观点让学生谈看法时,不能一味学生回答后便急于总结,而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师友互助,交流讨论,充分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

要懂得“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要懂得“舍得放手,大胆放手”,将问题抛出来,留给学生解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打断学生,让学生把话说完,一位学生回答不全面时,教师不急于引导补充,而是留给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在涉及该问题时,我改掉了之前的毛病,没有急于评论点拨,而是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之后再给予点评小结。

四、善引巧拨,表扬、鼓励学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2]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当学生在回答从国家角度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问题回答得非常棒,但我只是表扬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这种表扬过于简单,应该恰当地指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将表扬具体化。再比如,一位学生谈自己看法时,提到“就业既要靠政府,也要靠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思维,学生回答得比较好。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答得很好时,教师需要做的是赞扬,并且是具体赞扬学生回答问题好在哪儿,不可泛泛而谈。经验丰富的老师在点拨、表扬学生时都十分具体,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表扬学生说:“回答得真棒!我都没想出来,你想出来了”,类似的表扬还有“你比专家还厉害”等等。因此,要想构建政治高效课堂,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评价,当学生回答较出色时,一定要运用具体的语言来表扬激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更有自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3.

作者简介:

赵小荣(198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河北唐山人,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政治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案例高效课堂
精设计,巧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