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2017-04-17曹昆
曹昆
【摘要】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分析构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体系的理论原则和实施框架,作为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从而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应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作为指导方针,从不同角度强化英语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建构能够融合英语语言技能、各领域相关知识、专业英语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 框架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61-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具有良好教养的人的教育。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現代通识教育以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基于实践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为典型标志,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有效思考、沟通、能作适切判断、能认知价值的能力能四项条件的完整个人,规划出通识教育课程应囊括三个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现代通识教育以适应社会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作为主要特征,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代表西方模式的新型大学的引进。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大学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为“全学之纲领”。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进一步规定大学预科阶段必须学习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体操以及数、理、化等通识教育性质的课程。民国以后,中国高等院校实施通才教育模式,重视通识教育。1912年民初教育宗旨表明“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西方自由教育的基本思想。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本科一年级以哲学史大纲、科学概论、社会学大意、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为共同必修课,占一年级学分总数的50%左右。这种具有浓烈通识教育色彩的模式被其它大学所效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不少高校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尝试,加强文理结合与渗透。1988年,北京大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制定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方针,旨在加强学生基础素质教育。1995年初,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从而确立了大学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和做法。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推动大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
二、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及提升学历都有重要影响。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素质的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定位,决定了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辅相成,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语言学习与各种知识加以整合,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学生学习注重理论与实务,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定位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因此,以“培养具有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五个基本素养,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实践、适应、创新、可持续发展五种能力,在学习中建立融理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应用型人才”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体系总目标,其教学宗旨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辨能力与终身学习习惯,整合各领域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与技能,拓宽国际视野。其课程教学目标可
四、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还包括培养思辨能力、分析、整合等其他技能,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需的跨文化沟通、解决问题与适应不同文化等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观点。在知识领域方面,就已有师资结构及学科背景进行规划,全面性地将不同领域的主题知识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建立英语通识课程体系。
从技能培养层次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实用英语和应用英语两个阶段、通用类与专业类两种类型。实用英语课程以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与认知策略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与基本的对话能力为教学重点,为业技能训练奠定基础。应用英语课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巩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切入点,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标准与学生专业需要,训练并提高其使用英语进行“听说”与“写译”技能为突破口,启发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与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学习活动,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学习相融合,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合作形式,培养学生参与真实社会的适应力及对公共议题的敏感度。
在课程特色上,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活动,如朗读、写作、话剧、歌唱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拔具有专长的优秀英语人才。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大学短期交换学习项目,按学生海外大学就读期间成绩单计算其大学英语成绩,并以此举措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扩大国际视野。
五、结语
语言知识是所有学习的基础,是追求更高层次理论学习,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必备条件。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通识教育性质,课程教学的重点就从以语言知识为核心转为强调语言沟通及实际应用能力,这符合国际化社会发展对沟通的需求,也使高校摆脱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框架,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具有特色的课程群,并融入多元选修课程,以符合学生升学及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Bloom B C.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Cognitive Domain. NY: Longman, 1956.
省级 海南省社科联 应用型本科大学通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与规划 HNSK(ZC)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