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7-04-17唐艳群刘微娜
唐艳群+刘微娜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这一战略目标要求在社会生活中确立民主法制的权威,代表了社会主义制度化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对我们各项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制度化建设,才能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61 — 03
21世纪呈现出多元信息化、全球化的特征,这样的时代特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出现重大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给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复杂的思想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应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形势,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以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有效的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因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的、稳定性的和长期性。”〔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提高,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制度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制度这一概念运用于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学者认为所以它是一门横断的社会学科。关于“制度”这样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本学科的视野来解释制度。新制度经济学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的设定的一些制约。”〔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制度的解释是:“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的利益关系。”〔3〕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制度的解释是基于从社会发展形态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制度的本质。在此,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制度构成性质和水平要与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质与水平相适应,任何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都是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作用的内生变量。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化学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权、话语权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之所以必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双向互动,将一定的政治准则、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的要有明确的教育计划,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教育实践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教育管理过程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健全领导体制,设置专门教育组织机构,配备得力的教育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目标工作,在实践中,要克服各环节矛盾冲突,避免推诿扯皮,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合理分工,形成齐抓共管、责任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稳定性,减少过程中的随意性,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遵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章程、条例、守则等形式确认下来,通过细化和量化的要求,使每个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和感受得到,使之具有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而且规章制度一旦形成,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由于教育者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意性。总之,通过思想政治管理制度化,来保证管理过程的整体系和系统化,避免教育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进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4〕从民族国家发展高度,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唤起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建立有效的法治秩序。从大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大学生制定并自觉遵守有利于公平意识培养的制度机制,实现政治教育制度化。在工作思路上,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制度化的力量;在工作方法上,建立开放的责任管理体制,把民主管理和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和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树立大学生主体意识,改变传统的被动思维和从众思維。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应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多元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媒介环境、虚拟环境等新的因素,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特点和思想道德实际也发生了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发展是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原则,提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对于高校和大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多元社会、信息时代、全球化....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随着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出现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以制度文化为载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呈现理想虚无与价值中立
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作为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操、荣辱标准、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的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指导,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体现。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表层文化。如校园布局、校园景观等。目前,各高校都在做“大”上扩张,校园越来越现代化,物质文化上的成就面貌一新,但是校园软环境建设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整体性层次不高,各种校园活动热火朝天,但是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追求表面效应,至于学生是否从活动中获益,是否符合教育目标,是否有必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开展下去,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二是一些校园文化中还包含有粗俗成分,价值导向模糊,如有的校园活动为了吸引眼球,出现的恶搞经典,将一些严肃的、悲壮的场面转化成具有娱乐性的滑稽情节。这样的新奇反传统的演绎得到了天真浪漫的大学生的回应,使得大学生在一笑的同时不由自由的受到影响,失去了对于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严肃性。三是在当今社会,有关道德的问题以各种形式蔓延和渗透到高校,当今大学生群体也存在着伦理失范、精神贫穷、人格缺失等,对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重视德育大环境和学校环境,注重提升学生道德水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制度设计方面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工作混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要考虑整体综合因素,通过合理制度设计把各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最大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制度设计中,从制度设计的主体看,一项制度的出台,主要是学校主要领导决策拍板,广大学生和教师并没有参与其中,导致制度从一开始就缺少群众基础,因而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认同。其次,制度设计目标和责任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人员难得理解,导致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此外,管理制度内容缺乏人文关怀。许多高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从宿舍到教室,从食堂到操场,从就寝到晚自习,从上课到考试等等,各项规章制度充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违纪者轻者罚款,重者纪律处分。于是,对人的教育和关怀被各项制度与行为规范的宣讲所代替,以管代教、以罚代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尚方宝剑”。
3.缺乏完善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虽然是明确的,但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后变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形成制度的合力。比如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予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6号文件》中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富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部署。以此为指导,各高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仍然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二是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原本应该是大众化的实践教育变为部分骨干学生的精英化实践教育。三组织形式中的形式主要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机制不全,管理不善,缺乏规范。没有把社会实践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去抓,没有形成有序的工作原则,没有完善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绩效评估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三、制度化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特點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机制,为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提供科学正确的可行性方案。
1、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德的教育
德性内在于个体自身,是内在的人格力量。有德性的个体行为,是个体的自我约束行为,即自律行为,出自德性的自律行为,内蕴着个体从事这种行为的自觉自愿,但人的思想又具有惰性和易动性的缺陷,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种利益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人的内在自律就显得更微弱,这就必须加强制度的强制性,注重将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的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则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提出行动要求,促使大学生将其内化变成自己的行动动机,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价值选择。通过建章立制,从道德情操、日常行为规范、学风建设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通过将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以制度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制度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秩序的产物。制度一旦确立,就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和普遍约束力。正如康芒斯大所说:“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个体行动,它抑制、解放和扩张个体行动。”〔5〕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制度建设,协调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各种行为,将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目标、内容、标准到工作态度、责任、义务等细化和量化,使教育主客体在教育实践中便于把握和执行。具体而言,在通过制度建设,在教师层面,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做到目标一致,职责明确,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在制度制定、监督、执行环节,吸纳学生群体,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建设,优化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监督,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制度的落实需要建立保证制度权威的机制。在制度建立的环节,既要倾听专家意见,也要通过网络、问卷、意见箱等方式,主动倾听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声音,这是保证制度有效性的前提。在制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民主评议、群众监督、信访制度、督查制度等来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制度还需要接受司法监督,高校规则不得与上位法律、法规的精神、原则相违背,不得与上位法律、法规的内容相违背,力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能够健康良序推进。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需要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来保证落实到位,建立这种机制就是要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明确学校各部门在实践中的职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明确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方式、掌控实践活动的实施、指导和检验实践活动的报告等,提出明确的实践活动要求。此外,要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真正对广大学生起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记入学分,增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多元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制度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和教育者,
在理论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实践上探索制度化建设的多种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进步,开创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4〕郑万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G〕//十七大报告辅导 读本,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5〕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