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探索
2017-04-17郑士香
郑士香
摘 要:社会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统计学产生及发展,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在教学中融入新方法、新理念,即PBL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成效分析,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于高职院校社会统计学的教学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教学改革 PBL 方法 成效分析
统计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是“结绳记事”的计量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统计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随着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统计学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近代意义的统计学是把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论融合后而形成的,不同于数学上的纯粹的和抽象的数量研究。
一、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统计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它和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学习这门课可以培养学生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洞察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当他们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首先,由于该门课程注重数量分析,涉及较多数学运算,且计算公式多,概念原理抽象不易理解,听讲的时候感觉懂了,涉及到练习题特别是联系到实际,又不明白了,不知如何做了,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常感叹这门课程难教,而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学。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是单一单向的,常常是“填鸭式”的形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教学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难达到教与学有效融合。
针对这样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不断思考探索,旨在改进过于死板,单一教学方法,增加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达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二、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融入PBL方法
(一) PBL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 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 University 首创,该方法最初是为医学教育开发的,现在已在其他教学领域中有所应用,例如在美国,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实际问题设置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这些开放式问题的探索,积累相关经验,最终实现认知的目的。该教学方法,确定学生们已经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以及在哪里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不注重问题的最终解决结果,旨在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选优,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教师的作用是支持、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面对问题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PBL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该方法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和更加丰富的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PBL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统计学知识架构,即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在这三个阶段尝试将PBL 教学方法引入教学中:
1.统计调查阶段
按照教科书内容,在学习完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后,就进入统计调查阶段的学习,首先要学习统计调查的分类,即按照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划分,组织形式划分;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搜集资料的方法划分等,其后要学习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我们撇开传统的讲授顺序,直接进入实质性内容--——先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方案的制定,就以我们教学班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指出为什么调查,由此引出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包括的第一项基本内容,即调查目的。其次,调查谁,由此学习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等,和前面学习的总体和总体单位相联系,巩固了这一组概念的学习与应用,再以班为例由大家指出本次方案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紧接着是怎样调查,通过启发、讨论确定了本次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接下来是确定调查内容,即调查项目,针对本次方案教师给出几个备选项目,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大家体会哪些更能反映家庭经济状况,最后确定出适合的调查项目。为了让大家体会统计表格的优势,给学生一段文字叙述的数据资料,再给学生一张有数据资料表格,由此,指导学习统计表的编制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后,由同学推举出最佳方案来。
2.统计整理阶段
无论搜集那一类资料,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都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和不可用的,要使它们成为有序的,有章可循的,可用的,就必须进行统计分组,这就是统计整理阶段的主要方法。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些未经整理过的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的方法后,使同学们看到:无序变为有序,感受更直观,由此引导同学们学习如何编制分配数列,即品质分配数列和数量分配数列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量分配数列又分为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什么样的数据资料要编制成单项式数列,什么样的数据资料要编制成组距式数列,通过实际数据资料,引导、启发和小组讨论,掌握编制数列的步骤和规范,真正体会整理阶段的实践操作,由一个问题引出许多问题,再逐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1]
3.统计分析阶段
通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统计资料,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做什么,根据目的要求,进入到统计分析阶段的学习,该阶段主要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及因素分析等,第一、综合指标法,主要是三大类指标的学习——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这部分的学习以我们教学班为例,要反映班级规模和水平的指标,要反映班级结构、比例和一般水平的指标等等,使同学们对于该类指标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动态分析法,给出一段国家统计局有关经济运行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指出不同时间状态的数据,引导大家解读经济数据,由此学习动态分析指标。第三、指数分析法,先给出一项数据资料,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映它综合变动程度,然而,这些数据资料是不能直接相加,怎么辦呢,由此引入指数分析方法的学习,并梳理出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规则。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清楚是进行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是要计算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动度指标等静态指标,还是要计算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动态分析指标,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提升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融入新方法、新理念带来的变化(成效分析)
(一)教学中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主导地位角色,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教学中应用PBL方法,学生转变为主导地位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PBL 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让大家思考如何解决,学习隐含其中的概念及原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分组讨论,逐步层层分解,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再逐一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中学生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注重个人理解和掌握,注重个人的表现和态度,而现在的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PBL 方法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或一个项目,真正让大家体会到团队协作重要性,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让他们树立起合作的理念、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锻炼同学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素质。[2]
四、结语
在统计学教学中,通过融入新方法、新理念——PBL 方法,扩大工作实景性、情景性教学的比重,师生的共同努力,推行知识和技能共举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各教学环节,拓展大家的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练就学生们的合作互助,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深刻领悟课程精髓,零距离对接职业岗位,通过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使社会统计学的教学越来越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珊.PBL 双环互动教学模式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J] 现代企业教育 2015年第3期
[2]万丽娟,曾妍,高职院校统计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中旬刊) [J].新課程研究.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