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
2017-04-17司学芹
司学芹
摘 要: 康拉德和奈保尔同为英国籍作家,而且有着相似的文化身份经历。在创作实践中,奈保尔受到康拉德的影响。奈保尔的作品,无论在故事结构、艺术手法还是创作主题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康拉德的影子。本文将通过对《黑暗之心》和《河湾》的比较研究,论证奈保尔在创作中对康拉德的借鉴,同时指出奈保尔对康拉德的超越。
关键词: 《黑暗之心》 《河湾》 比较研究 影响
一
V·S·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是印裔英国小说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曾被许多评论家誉为“当今活着的人中用英语写作最伟大的作家”①。他十一岁就产生了当作家的愿望,为此,他在十八岁时获得政府奖学金之后,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只身前往牛津大学学习。他曾在《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一书的序言《阅读与写作》中写道:“我争取奖学金主要是为了前往一个更大的世界,让自己有时间实现梦想,成为作家。”②多重文化身份使得奈保尔一直有种“边缘人”之感,他曾在书中写道:“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③他的作品多以第三世界国家为背景,通过对这些国家的书写揭示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面临的困境,表达自己的道德关怀。
约瑟夫·康拉德1857年生于波兰,是波兰裔英国作家。17岁时,康拉德从波兰逃到了法国,开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二十多年的海上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他先后到过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世界。这些海上游历的经历也成为了康拉德后期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康拉德虽生活于帝国主义时期,但他的作品却反映出了其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思,表现了其超越同时代作家的先进性一面。
利维斯在《伟大传统》一书中说道:“康拉德是用英语语言——甚至任何语言进行写作的最伟大的作者之一。”④康拉德的前瞻性使他超越了所处的时代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奈保尔是20世纪作家中受康拉德影响较大的英国作家之一。对此,他曾在《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一文中描述了自己与康拉德的关系。奈保尔在该篇文章中说到康拉德是自己结识的第一位现代作家,而介绍人正是希望他成为作家的父亲西帕萨德·奈保尔。奈保尔记述了自己十岁时父亲给他读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礁湖》,“后来这个故事变得模糊不清,但黑夜、孤独和厄运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⑤奈保尔还写道:“我对康拉德的再发现,或者说是发现实际上始自《黑暗之心》中的一个小场景。”⑥奈保尔的小说《河湾》明显受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的影响。
二
《河湾》与《黑暗之心》都是以殖民时代的非洲中部大河流域的生活为描写内容的作品。奈保尔在《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一文中曾说道:“我认为非洲背景——那片充满抢劫、许可残忍的萎靡不振的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就是这样被假设束缚着。对我来说,这个背景现在是这本书中最有效的部分。”⑦奈保尔的这篇文章写于1974年,而《河湾》发表于1979年,基于此,不难看出《河湾》的背景设置受《黑暗之心》的影响。除了背景选择上的相似性之外,它们在故事结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题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
首先,从故事结构上来说,两部小说的情节脉络相仿。它们都是以主人公前往非洲腹地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故事情节。《黑暗之心》通过马洛的叙述介绍了自己从欧洲大陆去往非洲腹地的探寻之旅。马洛讲述自己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就对地图十分感兴趣,因而常常会一连几小时看着南美,或者非洲,或者澳大利亚的地图,痴痴呆呆地想象着宏伟的探险事业。有一次,他在一家店铺的窗口的地图上看到了自己从小就渴望到达的那条河流,他被它迷住了。后来在姨母的帮助下,获得了欧洲一家贸易公司的汽船船长的职位,由此开启了他的非洲探险之旅。旅途中,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许多人讲述的关于库尔茨的故事。会计主任将库尔茨描述为“第一流的公司代理人,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他一个人送回来的象牙等于所有其他站的总和……”⑧后来,马洛又从贸易站的经理口中听到了库尔茨的名字,“库尔茨先生是他最好的一位代理人,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人物,对整个公司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⑨一路上听到的关于库尔茨的言论激发了马洛对库尔茨的兴趣,他决定一定要见到这个他人眼中的“奇才”。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逆流而上,去往库尔茨所在的非洲腹地的贸易站。
《河湾》则主要通过主人公萨林姆在非洲腹地的经历讲述了河湾地区的动荡不安。萨林姆是来自非洲东海岸的一个印度穆斯林教徒,由于欧洲殖民文化的入侵以及自幼接受的英式教育,萨利姆感到无法与当地的穆斯林文化传统相融,因此感到缺乏安全感。于是萨利姆离开故地前往非洲中部位于一条大河边上的小镇开店经商,渴望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然而,在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河湾地区,动荡不安依然是这个地区的常态。小说中未露面的“大人物”总统为了巩固权力,将一切私人化的东西没收充公,萨林姆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商店,同时,他的生命也遭受着从未有过的混乱和暴力事件的威胁。他因遭到自己仆人的背叛而被抓进了监狱,并面临着被判处死刑的可能。但最终他侥幸逃脱了,并乘坐汽船逃离了这个专制的黑暗之地,只留下身后那白茫茫一片。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两部作品都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黑暗之心》描述了非洲腹地的黑暗狀态。“黑暗之心”象征着形似心形的非洲大陆,尤其是刚果河上游地区,这里到处笼罩着一片黑暗阴森之气。“黑暗之心”不仅象征着非洲环境的黑暗,同时也象征着此地人的心灵的黑暗。以库尔茨为代表的欧洲殖民者,疯狂剥削残害非洲本地的土人。库尔茨将反抗他的黑人残忍杀害,并将人头放在一个个木桩之上。除了库尔茨之外,贸易站的经理以及那些外来移民都已丧失了起码的人性。那些外来的白人移民将黑人像牲畜一样对待,“这些拿人——我说的是人——当作牲畜使唤的魔鬼,可真是些强大的、贪婪之极的红了眼的魔鬼”。⑩马洛此处的言论显然传达的是作者康拉德的声音。小说除了整体意义上的象征之外,在细节方面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例如颜色和光线方面的象征等。
象征手法也是《河湾》这一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与《黑暗之心》一样,小说标题《河湾》本身就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河湾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处于非洲腹地,它是整个非洲的象征。正如评论家克里所言:“河湾小镇显然是下游中心城市的一个缩影。奈保尔把这个小镇看成是扎伊尔,整个非洲腹地,甚至是整个伦敦,乃至整个文明世界的缩影。”{11}河湾名义上摆脱了欧洲的殖民统治,但以“大人物”为代表的专制主义者依然控制奴役着这一地区。这也象征了二战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但依然未能摆脱专制主义的束缚,人民依然处于被压迫地位。除了标题运用了象征意之外,小说中的许多细节也有象征意蕴,最典型的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水葫芦”这一意象。“河上长满了一簇簇水葫芦……水葫芦是河里才有的果实,花很高,淡紫色,前几年才出现,本地语言里还没有描述这种花的词,人们仍然称之为‘新东西或‘河上的新东西,它是本地人的新敌人。……它长得很快,人们用尽各种工具想毁掉它。但旧的毁掉了,新的又长出来,根本来不及消灭。……水葫芦就这样没日没夜地从南方漂过来,一路走一路撒播新的种子。”{12}水葫芦首先象征着新事物。水葫芦是从南部漂过来的,对于河湾地区来说,它是刚出现的新事物,是本地语言里没有词汇所能描述的东西。因此人们只能叫它“新东西”或“河上的新东西”。其次,水葫芦象征着刚刚独立的第三世界面临的新的灾难。水葫芦的疯狂生长堵塞了河道,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它是本地人的新的敌人,它的此消彼长是本地人所控制不了的。这同时也象征着刚刚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的人们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的独立。“大人物”所采取的统治措施使整个河湾笼罩在专制的阴云之下,在这里,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随时都有面临死亡的危险。除了“水葫芦”这一意象之外,小说中的“蚂蚁行军”、“大人物”等都具有象征的意蕴。
最后,在小说的创作主题方面,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两部小说都揭示了非洲腹地黑人遭受压迫和奴役的的生存状态。《黑暗之心》中,非洲人民所遭受的压迫来自欧洲的殖民统治者。马洛在他的讲述中说道:“六个黑人排成一排前进着……我可以看见他们的每一根肋骨,他们手脚上的关节都像绳子上的疙瘩一样鼓了出来;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个脖圈,把他们全拴在一起的铁链在他们之间晃动着,有节奏地发出哐啷声……”{13}黑人被当作牲畜一样拴在一起,没有自由,更没有接受到来自文明的教化。那些失去了工作能力的黑人只能爬到丛林里等着死亡的慢慢降临。在库尔茨所在的贸易站,叛乱黑人分子的头颅被割下来悬挂在木桩上;黑人首领每天去给库尔茨请安,甚至趴在地上……在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之下,非洲人失去的不仅是肉体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他们已经变成了没有灵魂的人,甘愿受殖民统治者的奴役。
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中,同样揭示了非洲黑人所面临的动荡不安的生存状态。与《黑暗之心》所不同的是,河湾人民遭受的压迫不是来自欧洲的殖民统治者,而是将殖民者赶走的新政府。《河湾》中的“大人物”总统是当地的统治者,他大搞个人崇拜,他的画像贴满了国家的各个角落。在这样极权政治的状态下,个人的生存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壮志难酬的年轻人只有逃离这个国家才有未来可言,因此,萨林姆的朋友因达尔愤然离开了河湾地区,前往更广阔的世界。
三
奈保尔在创作上受到了康拉德的影响,但是他对康拉德不仅是简单的借鉴模仿,还有对其的超越。这一点在《河湾》的创作上也有所体现。
由于生活时代的巨大差异,两位作家在表现主题和表达自己立场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康拉德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那时候英国正处于国力强盛的维多利亚时期,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顶峰时期。作为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多的“日不落帝国”,殖民意识可谓渗透在每一个英国公民的潜意识里。虽然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批判了殖民统治者的残暴和冷酷,反思了帝国的殖民统治事业,但他在小说中也无意识地流露出了自己的帝国主义立场。例如,在描写黑人和白人时所用的词汇的不同,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对跟库尔茨有关的两个女人的描写上。在描写库尔茨的非洲黑人情妇时,他用的是这样一些词汇:神情粗野、衣着花哨的鬼影,野蛮狂野,神情凶猛……而在描写他的白人未婚妻时,用的则是另一种词汇:纯真的眉宇,眼光是那样的朴实、深刻、诚恳、和善,光滑、白皙的额头……对白人和黑人妇女的不同描述,暴露了康拉德潜意识中认为黑人粗野白人高贵的意识。
奈保尔作为出生在英属殖民地的印裔英国小说家,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无根之感,他是文化上的边缘人,所以他能够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第三世界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奴役。作为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作家,奈保尔的足迹遍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他将在这些国家的见闻以游记形式写出来,揭示了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光明与令人不齿的一面。《河湾》这部小说,是以蒙博托统治时期的刚果为原型,结合自己在阿根廷经历创作而成。小说详细描述了以总统为首的统治者恐吓人民,并随意蹂躏个人生命的相似的国家情形。随着总统的画像被挂得到处都是,而且尺寸越来越大并且印刷质量越来越好,统治者试图通过搞个人崇拜来统治国家,这一方式失败后他又诉诸暴力。奈保尔不带任何偏见地揭示了非洲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依然存在的政治混乱状态。通过《河湾》这部小说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他揭示了宗主国给殖民地国家人民帶来的迷惘和困惑。他们虽然不再遭受奴役和剥削,但他们似乎也并未找到生存之道和治理一个独立国家的良方。他们骨子里依然向宗主国看齐,希望通过对宗主国的模仿得到其认可。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持续的动荡不安和整个社会的愚昧停滞不前。
虽然康拉德在创作中存在立场上的缺陷,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他不可能像奈保尔一样客观地思考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是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康拉德依然是其所处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超前性是同时代你的其他作家所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他的开创性,作为20世纪作家的奈保尔才得以从他身上获得收益,创作出许多像《河湾》这样反映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状况的作品。
注释:
①转引自杜维平.转型中的社会:奈保尔作品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
②③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张敏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8.
④转引自田红.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⑤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张敏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196.
⑥⑦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张敏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204.
⑧康拉德.黑暗深处.黄玉石,方平等譯.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
⑨康拉德.黑暗深处.黄玉石,方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9.
⑩康拉德.黑暗深处.黄玉石,方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0.
{11}转引自郭先进.象征手法在V·S·奈保尔的《河湾》中的运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12}奈保尔.河湾.方柏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95.
{13}康拉德.黑暗深处.黄玉石,方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0.
参考文献:
[1]V.S.奈保尔.河湾[M].方柏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V.S.奈保尔.康拉德的黑暗与我的黑暗[M].张敏,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3]程爽.“河湾”深处的黑暗——《河湾》与《黑暗的心》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4(4).
[4]杜维平.两个关键人物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J].首都外语论坛,2014(00).
[5]杜维平.转型中的社会:奈保尔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郭先进.象征手法在V·S·奈保尔的《河湾》中的运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
[7]康拉德.黑暗深处[M].黄玉石,方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8]李玲芳.奈保尔对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9]宁一中.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10]苏鑫.河湾》和《黑暗的心》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1]王莉娅.后殖民主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从康拉德到奈保尔[J].文艺研究,2011(9).
[12]姚丽梅.《黑暗的心》中象征手法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