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特殊儿童社交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7-04-17袁辉琳黄颖
袁辉琳 黄颖
【摘要】特殊儿童在我国的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占儿童的总比例中具有一定的数目。关爱特殊儿童群体是对公平性原则的履行,同样是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表达。同伴关系在人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特殊儿童的成长中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同伴关系对特殊儿童的社交行为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将尝试着阐述同伴关系对特殊儿童社交行为的影响出发,并且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关爱特殊儿童提出新的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同伴关系 特殊儿童 社交行为 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02-02
一、同伴关系、特殊儿童以及社交行为的概述
同伴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年龄上的相近,这里也包括年龄相同的人,在交往过程中随之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同伴关系伴随着人际交往而来,又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同伴关系,即水平同伴关系和垂直同伴关系。在水平同伴关系中,大多指的是年龄相同或详尽的人之间的关系。垂直同伴关系特指年龄上有一定差距的父母和老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同伴关系指特定的儿童阶段内的概念,不能形容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特殊儿童分为广义的特殊儿童和狭义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与普通儿童有所不同,如智力、情绪、行为、肢体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儿童的个体。这些儿童可以在一些或某些方面高于普通儿童,也可以是低于普通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存在智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听力残疾、精神类的自闭症等等,单发或者是合并发生的儿童。特殊儿童不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所致,都应当予以重视。关注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将关爱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生活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能够切实的提升特殊儿童的幸福感,还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
社交行为是指,社交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作用在他人身上,并且希望在他人身上能够获得特定的回应的一种行为。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社交行为分为三个因素。即任务活动因素、相互作用因素、情感活动因素。任务活动因素属于表层的活动,容易被他人所察觉,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学习和工作等。相互作用因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反应,如对他人活动的分析等。情感活动因素是十分隐匿的,不易于被人察觉,是通过彼此的不断深入渐渐加深的。社交行为的这三个因素对于社交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应当予以重视。
二、同伴关系对特殊儿童在社交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在与相似年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同伴关系难以确立,使得特殊儿童在交往行为上存在畏惧心理。在我国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不论是人口数量的减少,人口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贺荟中,左娟娟[1]表示,尽管当前国家鼓励二孩政策,但是仍然还是独生子女居多,加之适龄的父母们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从小的教育中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关爱,生活上有时表现得极为自我,对于他人的关爱显得不足。独生子女在儿童阶段思想意识尚未成熟,行为规范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6]表示,在与特殊儿童的交往中,往往会存在歧视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存在一定得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特殊儿童的与相似年龄儿童的交往存在困难,同伴关系难以确立,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关系难以确立导致了特殊儿童在社交行为上存在畏惧的心理。而长此以往,对于日后特殊儿童的社交行为带来极大的影响,进而造成社交障碍。
特殊儿童在垂直的同伴关系中与教师的社交行为显得胆怯不够自信。儿童与教师的相处中都会存在胆怯的心理,这种现象放在特殊儿童的群体中则会更加的明显。李有禹,田青,杨建科,张梅,兰继军[5]表示,在我国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与家庭因素有关。贺荟中,左娟娟[1]表示,在能够受教育的特殊儿童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到特殊学校进行学习。还有一部分特殊儿童参与到普通儿童的受教育环境中,父母可能处于考虑希望孩子在普通孩子的环境中成长的更加的健康和完善从而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鲁玲[2]表示,然而,父母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的繁忙,教师的升学压力巨大,原本的快乐学习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显得更加的有目标性。这种环境中,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关爱不够全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试科目和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前文提到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难以建立,特殊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垂直同伴关系更加无法建立,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及其普遍。长此以往,特殊儿童与教师的交往行为就显得更加的胆怯。
特殊儿童在与父母的社交行为尚不理想。特殊儿童与父母的同伴关系也属于垂直同伴关系。父母的工作十分的繁忙,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对于特殊儿童的关爱往往使停留于表面的,仅仅是衣食住行的温饱问题,而在于精神层面的培养是不足的。子女众多的情况下特殊儿童的水平同伴关系会有所缓解,或者说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同伴关系建立的十分稳固且良好。但是与父母的同伴关系则相对疏远,因为在本家庭中子女众多,父母不能关爱的十分全面。但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现象则有所好转,由于仅仅只有一个孩子因此能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关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马珍珍,张福娟[7]表示,总体来说,父母在特殊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特殊儿童的心理极为脆弱和敏感,父母没能够从子女的未来发展考虑来树立子女的人格建设,子女缺少强大的心态来面对社会。
三、解决同伴关系对特殊儿童在社交行为中问题的对策
积极引导教育儿童关爱特殊儿童群体,鼓励其真诚的与特殊儿童交往。在帮助特殊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时,应当注重提升特殊儿童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最为直接的手段是应当积极引导儿童关爱特殊儿童这个群体,在全社会应当积极的倡导这种风气,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为特殊儿童的成长营造阳光的坏境,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关怀。陈斌斌,李丹,陈欣银,陈峰[4]表示,积极的引导父母,提升自我意识与自我修养,用亲身行动来教育和引导孩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在兒童阶段,人处于思维和思想意识较为单纯和天真的时期,注意不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种子,避免孩子形成歧视心理。
倡导教师关爱特殊儿童,在心理上与特殊儿童做朋友,卸下特殊儿童的心理负担。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贺荟中,左娟娟[3]表示,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注意引导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和关爱形式。与特殊儿童建立同伴关系,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参与到特殊儿童的成长中。鼓励特殊儿童努力健康积极的生活,引导和教育特殊儿童不能将自己看作是特殊群体,树立自己与其他普通孩子相同的心理。在普通学校中,尽管课业任务十分繁忙,应当对于特殊儿童实施更多的关爱,鼓励特殊儿童积极努力的学习,不仅在功课上進行关爱,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行为中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使得特殊儿童卸下心理负担,从而在未来的生活和交往行为中更加的从容和坦然。
父母应当关爱特殊儿童,更加的体贴和关怀。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家庭中的孩子众多,父母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承担了照顾子女和老人的责任。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对于每个子女的关爱可能显得较少,但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多少似乎不会大程度的影响儿童的成长。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则影响深远,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应当更加的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子女,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的心中不会产生差异感,即使父母因工作繁忙,对自己的关爱不够,孩子也不会在意。陶新华,朱艳,张卜林[8]表示,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当从心里上更加的关注特殊儿童,真正的关怀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波动。
社会各个群体应当积极倡导关爱特殊儿童的宣传活动,鼓励建立更多的同伴关系。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工作,找到相关部门进行牵头,举办这种大型公益倡导活动,倡导全社会形成关爱特殊儿童的新风尚。相关的媒体部门应当加强引导和宣传,不论是传统的报纸媒体、电视媒体、还是当今的网络媒体、新闻媒体等都应当注重引导和教育,宣传关爱特殊儿童、避免歧视特殊儿童的行为。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报导特殊儿童的相关生活现状,报导一些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报导相关个人事迹,让普通人关注到这类人群。特殊儿童在收到帮助之后能够健康的成长,并且回报社会,这种优秀的典型实例。积极组织社会各阶层群体参与到其中。
综上所述,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特殊儿童在我国占有一定得比例,尽管随着医学的进步,特殊儿童的出生率在不断的下降。但是,仍然存在着医学条件落后的地区,产检得不到良好的普及,特殊儿童的出生率得不到有效的降低。加之一些少数的医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不宜察觉的问题,仍然会有先天性不足幼儿出生。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因素,后天致残的同样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关爱特殊儿童的教育势在必行,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儿童关爱特殊儿童群体,鼓励其真诚的与特殊儿童交往。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年龄差距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代沟,因此同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关爱特殊儿童,在心理上与特殊儿童做朋友,卸下特殊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毕竟长时间的在校学习,接触教师和同学的时间比和父母共同的时间还多。因此,重视教师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的同伴关系。父母应当关爱特殊儿童,更加的体贴和关怀。父母是每个孩子最亲最近的人,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社会各个群体应当积极倡导关爱特殊儿童的宣传活动,鼓励建立更多的同伴关系。唯有多方合力,方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贺荟中,左娟娟.近二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5)
[2]鲁玲.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 2012(04)
[3]贺荟中,左娟娟.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2(02)
[4] 陈斌斌,李丹,陈欣银,陈峰.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1(01)
[5]李有禹,田青,杨建科,张梅,兰继军.应用G-TAT对听障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9(10)
[6]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06)
[7]马珍珍,张福娟.聋校初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05)
[8]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 2007(06)
作者简介:
袁辉琳(1994.12-),女,贵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黄颖(1993.3-),女,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