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中作品的二度创作
2017-04-17麦振枝
麦振枝
歌唱教学中作品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不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声乐表演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在平常的教学中,同一首曲子由于课堂上教师对作品艺术处理不一样,学生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会完全不同。
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的关系
声乐作品一度创作质量的高低对于作品演绎精彩与否起着重要的前提作用,但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演唱作品中存在呆板地模仿。石淮正在《声乐基础学》中提到:“模仿”只能是特定阶段的学习而决不是目的。“创作”也不是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应是一度创作在实践过程中,歌唱者在投入作品意境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知识、素养、个性背景对作品产生独特的感悟而自然流露出的表现特色。
二、歌唱的艺术表现
前文提出,声乐作品演绎的过程正是二度创作的过程。如何做到更好的二度创作,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歌唱艺术的语言表达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是人抒发情感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歌唱是人声与语言的结合,一般而言,歌曲的表达都需要语言来演绎,歌曲中的文字即是描述内心的情感活动。所以,歌唱者需自己通过对语言的正确掌握和文字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演绎歌曲,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在完成中却有许多方面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咬字与吐字。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需要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它是演唱好一首歌曲的首要基本条件。正确的咬字与吐字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字清意明。所谓“擒字如擒虎,每字圆如珠”,即是体现了咬字吐字中的“快”和“准”。在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提到:“字要咬得正,但不能咬死,”这其中讲究的就是咬字的力度和速度,一旦咬字的位置不准确,就会影响演唱的发挥。吐字讲究的是口型的变化,并最终归韵。在演唱的过程中,什么字归到什么位置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每个字的韵头、韵尾、韵腹都要交待得很清楚,即咬字头、延字腹、收字尾。字不正、腔不圆就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发音的准确性,而发音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语言思想内容表达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有些学生还经常会认为唱法不同对咬字和吐字的要求也不同,认为只有民族唱法才要求要“字正腔圆”,而西洋传统的美声唱法只注重“发声”,但其实在美声唱法中正确的发音吐字必定是清晰的,如果把发声当作是“腔圆”,那么“腔圆”是建立在“字正”上,没有“字正”就没有所谓的“腔圆”。
(二)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优秀的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三个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演唱者自己独有的风格。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比如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创作者创作的歌曲大都是以抗战为主题,以激昂、悲愤的曲风居多。但就算是同一时代的作曲家都会有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因为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感触不一样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有些作曲家喜欢写抒情的曲子,有些擅长写大气磅礴的曲子,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之前多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作曲家的相关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其风格。表演者的个人的演唱风格的体现同样在是否能够演绎好声乐作品中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歌唱艺术情感的表达
一位优秀的歌唱者一定需要对文学有着较高的修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让音乐和语言内化成情感,才能够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但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会发现,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声音与发声的技巧,造成表现出来的声音苍白无力。俗话说:“作者动心、歌者唱心、欣赏感心”。
声乐作品对演唱的考验很大,歌唱者必须在开始演唱时就全身心投入其中,歌唱者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短时间内的想象,并结合自己的声乐技巧和真实的情感支撑表演。第二层次则是悟,对声乐作品的悟即是情感表达的创作。声乐作品的韵味要求演唱者根据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感情需要,在演唱作品的过程通过发音和声腔两方面的控制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需要演唱者对作品熟悉后,用自己的体会进行语言和气息的设计,也只有这样演绎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