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孔子、亚里士多德及马克思的人性理论

2017-04-17尹幼君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孔子

尹幼君

[摘 要]孔子、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是中国和西方,古代与近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各方面,本文更多地关注于他们的人性理论。由于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等的不同也使他们各自的思想理论有所异同,下面我们就对这三家的人性理论进行简单地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孔子;马克思;亚里士多德;人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50 — 02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办私学,对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文明影响甚大。孔子是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在理论上提出人性问题的,他有关人性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之中,但孔子直接讲人性的话语很少。孔子之后的又一个世纪里,西方也出现了一位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的研究包括了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有关人性的思想主要见于《尼各马可伦理学》。在19世纪哲学处于由近代哲学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展现了他哲学的天赋与造诣,他的“异化”理论在人性理论方面开创了先河,其异化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都可以看到马克思的人性理论。下面就对孔子、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地概述与比较。

一、关于人性的理论

在人性的问题上,孔子、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有些方面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人是未定型的,是可以通过教化来塑造完美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他们都强调现世的努力与改变,而不关注前生与来世。他们的重点也都在個人身上,由小到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介于孔子和马克思之间,孔子强调的是道德对人的内在约束力,希望通过圣人和君子的模范作用和自身的道德约束,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从而成善、成圣。而道德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变成了灵魂,他把灵魂分成了理性与非理性,也不像孔子那样只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在亚氏那里人既有精神也有肉欲,理性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为其所控制,人既是灵魂的存在还是肉体的存在。他认为,“美德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肉体方面的优秀。”〔1〕马克思的侧重点刚好与孔子相反,孔子更多关注自我品德的提高,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约束效用。虽然,孔子肯定社会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但这些并未起着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却认为社会对人性的塑造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人自身及道德等精神的教化。马克思认为“人真正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马克思的眼中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有着大致相同的局限性。虽然孔子也说到人根本上是相同的,但他还是对妇女有着歧视,将女子与小人想提并论,并警告说两种人都是难养的。亚里士多德的局限性是在奴隶制的问题上,虽然他承认某些奴隶在心智能力上面至少与他们的主人是相等的,但他坚持认为有些人生来就是奴隶。在这方面,马克思就要比孔子与亚氏有所改进,他承认人人平等,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肯定,但在家庭分工上还是更侧重于女性,仍未看到社会和经济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没有完全地将人平等的看待。

二、诊断

在对人性的诊断上,孔子给出了令人产生苦恼的五个原因:“(1)人们迷恋于利益; (2)社会对孝顺不够重视;(3)言行不一致;(4)对于圣人之道缺少普遍认知;以及(5)各种人事无仁爱之心。”〔3〕人们对利益的迷恋、追求和人的贪婪困扰着人自己。社会对孝顺不够重视是社会对伦理规范的轻视,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情况也有所不同。言行不一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但真正将自己的思想付诸现实的却没几个,要把理论落到现实上来,因为理论和思想都是来自于现实,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圣人之道缺少普遍认知是有时代局限性的,这是由于古代教育条件的欠缺导致的。各种人事无仁爱之心,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需要回归自己的良心,不能单纯地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一切,造成整个社会的冷漠。

在这方面,亚氏与儒家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对人道的实现都专注于对现世的考虑。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幸福”,“幸福意味着一个人过着值得赞扬的美满的生活”,〔4〕是一种自我完善。从亚氏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人性的完美在于活动,即运用我们的能力,而不在于消极的享受,从实践中获得幸福。 他还以为,“不可能构想出任何一组这样的一般的准则:它能够决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选择:‘而只能是对症下药,顺水推舟,看情况怎样适合就怎样去做。”〔5〕也就是从实践经验中去学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和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亚氏和孔子都认为,要在两个极端中间寻求中道,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完美的,正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虽然儒家把这点称之为无为,但其内涵没有什么差别。亚氏列举了传统德目中的节制、勇敢和公正,勇敢是胆怯和鲁莽之间的中道;节制是过分沉溺与苦行主义之间的恰当的平衡。

马克思对人性的诊断主要就是“异化”,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们为了谋生就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就产生了异化。马克思描述的劳动异化在于,“工作不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他不是在工作中实现他自己,而是感觉到痛苦,体力耗费殆尽,精神上受到屈辱。”〔6〕人们在工作中并不能实现自我,人们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或是为了谋生而被动的去工作。在工作中,人们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久而久之,金钱就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关系也变成了一种用金钱来衡量的商品。工作对人们来说只是作为满足他人的需要的手段而强加给他的,在工作时他不属于他自己是被别人控制的。

在这一层面,三家差别就比较大了,孔子的思想是对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思想的综合,但不够全面。马克思和孔子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由于对金钱的贪婪,而导致了异化,使人们在金钱的环境下变得冷酷无情。而孔子与亚氏也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在实践中追求着中道,认为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完美,多一分或少一分都是不好的;节制既不意味着浪费也不意味着苦行,慷慨既不意味着奢靡也不意味着吝啬。

三、处方

针对使人困扰的五个原因,孔子开出了五张处方:1、首先是“无为”,孔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去做正确的事情,不能因为对金钱的渴望就丢失掉自我。2、还是“无违”,孔子强调人们要遵循礼法规范,以自身为榜样去教化他人。无违论述的主要是儿子要遵循父亲高尚的道德品质,代代相传全家的道德都是美好的了。3、孔子的答案是“正名”,就是名要与实相符,达到言与行一致。所谓言而有信,就是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4、这个问题已经被孔子解决了,他开学授课、广收门徒,将圣人之道广泛流传。5、孔子强调要实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处方,他一方面认为需要从社会的层面着手来对人实行教育。同时,他还认识到要对国家权力加以限制,抑制集权主义,防止掌握权力的人因为私欲的过度膨胀而给社会造成灾难。亚氏也没有忽视人自身,他把理智活动定级为幸福中的最高一种,理性包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对前面问题的解决不僅要靠社会的外在力量还要靠自身的内在约束力,需要人们通过理性来塑造自己的品德,在实践中践行。他还强调人们不仅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还要爱自己。通过以上这些,最终锻造出优秀美好的品德,从而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的美满。

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则侧重于社会层面,在他看来“如果说人是由环境形成的,那么环境也必须合乎人道地形成”。〔8〕如果异化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引起的,那就需要消灭这种制度,用新的、适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取代原有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能实现自我,使他们的潜能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9〕马克思侧重点是在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上,认为外界环境对人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精神和思想层面却很少涉及,这恰好与孔子的方案正相反。

相较而言,亚里士多德又是介于孔子和马克思这两者之间的,孔子更加强调人对自身的约束与塑造以及圣贤的模范作用,通过改变人自己,塑造良好的品德,来解除人们的困扰。马克思则更多的归咎于社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们对金钱的过度贪婪。他强调要从整个社会着手,推翻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的制度下人们能够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人们在工作中是属于自己的,工作则变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亚里士多德虽介于两者之间,但他的天平更偏向于孔子。虽然他意识到要进行权力制约,避免出现集权主义。但更加侧重对精神层面的提高,强调理性对人的控制,理性活动在实现幸福中的最高一级,和要有一颗仁爱的心,都是从道德方面对人性的塑造。所以,亚氏离孔子要更近一些。

综上所述,孔子、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在人性理论上都有各自的理论,他们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想把这三家综合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但也不能把他们划分清楚,他们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自对各方面的侧重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家的思想各不相同,但当我们对其仔细加以研究不难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发现他们之间的共通与联系。

〔参 考 文 献〕

〔1〕刘英波,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人性论路径的阐释〔J〕.新余高专学报,2008,(10).

〔2〕〔3〕〔4〕〔5〕〔6〕大卫·哈贝曼.世界十大人性哲学〔M〕.施忠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5、14、106、107、167.

〔7〕论语〔M〕.张燕婴,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33.

〔8〕〔9〕大卫·哈贝曼.世界十大人性哲学〔M〕.施忠连,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9、17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孔子
最有思想的句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重大的差别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