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技术及发展趋势

2017-04-17李荣财

吉林农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发展趋势玉米

摘要:玉米是吉林省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粮食作物,是全省农业发展的支柱。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可以增加玉米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主要介绍几种玉米栽培技术,展望我省玉米种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7.010

1通透栽培技术

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比較古老的玉米栽培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较适合干旱情况下的玉米种植。技术标准是将两条单垄合并成一条垄,在垄上种双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左右,垄与垄间的距离为100厘米左右。通透栽培技术是优化田间通风和通光性能,提高土地与光能的利用率,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成活率,提高种植密度,使玉米增产达10%左右。利用通透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提高,整体环境中的CO2浓度也明显增加,为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通透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要选择耐密的种子,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在秋季对地块进行整理,以提高地块的墒情,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以保证玉米穗的长度、颗粒的重量的饱满度都高于常规种植。

2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近年来,由于玉米优质品种的出现,使覆膜技术的应用有所减少。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主要是针对早春和气候干旱或低温情况下的玉米种植,这种技术统一了覆膜、施肥和点播等栽培技术,达到了省时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肥、热等条件,具有良好的生物和化学效应,在增加太阳对土壤辐射能量的同时,提高了地块的土壤温度,抑制了水分的大量蒸发。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降低了外部环境对土壤的损害,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特质,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增加了矿物质的含量。该技术的最佳效果是秋季进行整地,同时选择中熟或晚熟的品种,但要及时对残坏地膜进行处理,以免造成土壤污染。

3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针对玉米早期干旱的情况比较适用的一种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大垄双行覆膜的基础上进行滴灌灌溉,优点是节水、保墒、保温,可以增加肥料和养分、除草剂的利用率,提高产量。覆膜本身可以提高地表温度和土壤墒情,为玉米种子萌芽和幼苗健康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滴灌技术能够促进土壤水分和热量的均衡吸收,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使玉米产量增加的潜力比较大,但要根据地区土壤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膜下滴灌模式,以免造成浪费。

4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是玉米的整地、播种、施肥、中耕、收获、脱粒等整个生产过程都采用机械化模式。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的早熟玉米品种的栽培。该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提高作业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本增收,但是要求种植土地集约化。

5秸秆还田栽培技术

秸秆还田栽培技术的优势是增加土壤温度,保证地块墒情,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秸秆在秋收后粉碎还田后逐渐腐烂,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的含量,促进玉米根系活力,为玉米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秸秆还田后可以平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有机质充足,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6展望

6.1良种良法结合

良种良法结合是农作物栽培的最基本原则,随着科技发展,栽培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玉米品种更换也是必然的。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是玉米种子早熟、优质、耐密、抗倒和适合机械收获等特点,所以良好的品种和科技的种植技术结合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6.2农机农艺配套

农机和农艺配套是农作物生产的关键。随着科技发展,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方式逐渐广泛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对玉米品种发芽率要求比较高,要求玉米的品种和生长特征都符合机械化要求,但是目前农机技术和农机设备参差不齐,不利于全程机械化生产。

6.3生态平衡

受条件限制,吉林省玉米耕作基本是连作,连作会造成土壤营养成分不足及土壤水资源的失衡,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发生。而且玉米连作不利于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玉米增产,所以在玉米栽培发展过程中要做适当轮作,以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平衡。

6.4高产高效并重

吉林省玉米种植过程中历来都比较重视高产,不是特别重视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是将高产放到主要位置。最终会导致玉米研究的偏离,不利于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玉米栽培技术对玉米高产优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不断研究玉米生产技术,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农业相关科研机构与种植户的对接,以保证科研按照种植户需求进行研究,解决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确保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实际成果。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科研人员的成果,为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二是科研机构要与农业生产企业联合,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保证科研人员能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方便科研人员对成果进行修改,实现技术和生产互补,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阔.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 2016,33(08):59.

[2]王建平.浅析玉米栽培技术的要点[J].农技服务,2015,(12): 92.

作者简介:李荣财,本科学历,副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发展趋势玉米
收玉米啦!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