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运造船业务大整合
2017-04-17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中远海运集团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十三五”发展规划背景下,中远海运集团启动以造修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为主的船舶工业板块整合
在成立10个月后,中远海运集团开始启动旗下船舶工业板块的业务整合,以新企业——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重工)为统一运营平台,在造船、海工、修船和船配4个领域进行业务及资产重整,以实现集团造船资源的统一、优化配置,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益。
合并船企
中远海运集团的船舶工业板块包括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远船务)、中远造船工业公司(中远造船)和中海工业有限公司(中海工业),主要从事造船、海工、修理改装、船配制造等业务(见图)。
目前上述3家企业拥有造船产能1205万DWT/年,修船产能1500艘/年,年可完工交付海工产品20个,拥有船坞29座/24泊位。截至去年12月底,资产总额为753.14亿元。
其中,中远船务旗下有6家修造船企业,其上市平台——中远投资(新加坡)公司(中远投资)在新加坡上市,海工业务相对强势;中远造船旗下有3家造船企业,南通中远川崎由原中远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各50%比例合资而成,“智能造船” 技术领跑全国;中海工业旗下有7家修造船企业,船舶修理改装逐渐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
据《财新》报道,8月18日,中远海运集团召开船舶工业板块重组整合现场启动会,成立船舶工业板块重组整合项目制定方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9月12日,中远海运集团整合管理办公室正式提交集团领导审议《工业板块业务整合总体建议方案》(《方案》)。
在企业股权关系和组织结构调整方面,《方案》建议将中远造船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并更名为“中远海运重工”,作为运营管理的统一平台。同时将中远海运集团所持的中远投资和中远船务股权、中海工业股权,划转至中远海运重工内。中远海运重工再以现金收购中海工业持有的中海江苏、中海长兴股权。
整合完成后,中远海运重工将对所有造船业务的日常经营进行直接管理,主要负责市場营销,科研设计,信息化、资金、战略、投资管理,资本运营等。中远船务、中海工业和中远投资股权划转至中远海运重工后,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维持存续状态,但不再作为管理层级履行管理职能。中远船务、中海工业将视上市企业及土地有关遗留问题解决情况择机关闭。
中远海运重工总部将下设11个部门、1个特设机构和4个业务发展中心。其中,特设机构为整合整理办公室;4个业务发展中心为经营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集中采购中心和信息中心。
压缩产能
据悉,中远海运集团此次改革重组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远海运集团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力争十年内将中远海运重工发展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
2月份,由原中远与中海两家航运央企重组成立中远海运集团。根据两大集团重叠业务合并同类项后交由单一实体经营的思路,历经近10个月,中远海运集团基本完成对旗下集运、散货、能源、港口和航运金融的业务整合。
目前,在中远海运集团已整合的业务中,中远海运集运的运力规模排名全球第四,集装箱运力占全球总运力规模的8%;中远海运港口在全球控股和参股运营的码头数量达46个,泊位数量达171个,以集装箱总吞吐量计算,为全球第二大码头运营商;中远海运发展的集装箱租赁业务规模排名全球第三;中远海运能源旗下的油气船队运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远海运特运旗下的特种船运输船队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启动的船舶工业板块的整合将使中远海运重工成为继“南北船”后的中国第三大造船集团。
造船业受产能过剩困扰,航运业表现低迷,中远船务、中远造船和中海工业经营表现亦不佳,财报显示,中远船务上半年亏损5284万美元(约合3.5亿元)。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合并前,三者的造船业务与“南北船”类似,在同一区域存在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合并后可能依然存在同家企业的内部竞争。中远海运集团对内部造船业务进行整合梳理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压缩过剩产能,但如何优化产品结构,避免内耗式竞争是当务之急。若调整适宜将是强强联合,不仅能布局合理,还能满足“去产能”的政策需要。
根据《方案》,到2017年年底,中远海运集团的船舶工业板块整体商船建造产能将由1205万DWT压缩至1060万DWT;到2020年年底,商船产能进一步压缩至960万DWT。此外,海工船企数量将由目前的5家压缩至2家,修船改装业务也将根据地域进行产能合并和淘汰。
对于此次改革重组,涉及企业、员工众多,资产巨额,不仅涉及企业股权关系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还涉及人事调整和职工的切身利益,依旧是一项艰巨工程。目前看来,中远船务下属企业数量最多,体量也最大,但整合后造船业务将以中远川崎为主,而中远船务保留的只是少部分海工业务,而且,目前海工市场持续低迷,中远船务重整力度和障碍或更大和更多;中海工业中利润负增长的僵尸企业,若想在整合中脱困,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这些均是未来整合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