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产能,实质是方向
2017-04-17
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用以反映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率,并借此尝试对产能利用率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根据首期发布的指数数据,去年,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为644点,今年三季度为607点。从指数的走势看,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率在下降。
从简单的因果关系看,产能利用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船舶企业的经营状况下降,特别是手持订单和新订单的枯竭。那么,为什么手持订单和新订单会枯竭呢?通常的回答是,全球经济动荡,特别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欧美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
这种归因模式对于宏观经济或者产业经济状况来讲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企业,这种宏大叙事的归因做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对于企业,产能其实不单是“妖魔”,而且曾经是“天使”。这些现在看来过剩的并令人深恶痛绝的产能在需求高涨时期,可是争取订单、价格谈判砝码,也是寻求巨额金融支持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名副其实的“天使”。如果,当时没有它们,企业可能在10年前就已经因客户流失、贷款缺乏而陷入困境,可能已经早早退出了市场。
只要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段里考察,就可发现,产能——这个“妖魔”在可以记忆的不久前还是“天使”。于是,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当时的“天使”,现在就不会有这个“妖魔”;而如果没有当时的“天使”,“上帝”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在现实产业模式和逻辑的前提下,产能过剩,一是不可避免的;二是消化和转化需要时间;三是产能降下来了,问题却没有解决。因为,现实的模式和逻辑没有变,问题自然还会留存。
市场低迷是传统船舶和船舶运输形式需求的低迷。从独木舟到多桅帆船,再到跨洋的铁壳船,然后是万吨轮,再到几十万吨巨轮;船舶动力,从人力到风力再到蒸汽、内燃机、LNG燃料、核动力,可能还会有电力、电池组驱动,以后毫无疑问还会有新的形式和新的动力出现。每一次新形式、新动力的出现都意味着大规模的老旧产能过剩。这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正向的动力。
目前,人类给运输工具设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廉价,一个是环保,不仅仅是运输工具本身的廉价和环保,而且是运输及其所依附的生产生活体系的廉价和环保。而不久前,目标还仅仅停留在保证运输工具自身的快速、廉价。在新目标下,运输工具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方式还是在旧目标下形成的,这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行的,中国人说这叫“缘木求鱼”。
从这个意义上讲,想在规模上做文章达成造船业历史性轉变,是不可能的。在各种船厂购并活动中,资本博弈的表面是产能,而实质应该是方向选择。就像铁壳船出现后,再先进的木船也会进博物馆。我们能肯定的是:最早起作用的是资本,最大受损的是旧产能,最先得益的是新工艺,最后留下的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