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穷养,跟钱无关,和爱有关
2017-04-15吕秋萍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出色的那一个,可培养孩子意味着投入,有些家长觉得为孩子投资当然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有些则认为穷养才好,否则会把孩子养歪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呢?
富养,不仅仅是金钱
随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常常会听一些朋友把富养挂在嘴上,似乎富养就是用钱砸,不管自己生活得怎样,都要给孩子最好的。比如我一位朋友的女儿一天从幼儿园回来跟她说某某同学家开的是宝马,她夫妻俩就一起咬牙凑钱,一门心思地也想换辆好车,似乎就是为了要告诉女儿:别人家有的,我们也有,你无须自卑。当我问她理由时,她说:“女孩不是就应该从小富养吗?现在小,生活得优越一点,长大后自然更加自信,也不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失去了成长方向。”
我想:很多时候,富养是一种被误读的概念,特别是关于女孩的富养。像我朋友这般简单地理解为富养就是用金钱去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在成年后走向两种极端:要不成为被金钱控制的“俘虏”,要不就成为天真烂漫的“圣母”。
前者,是因为这种富养是父母咬紧牙关为孩子打造出来的虚构假象,浇灌的是攀比和虚荣,家长用金钱告诉孩子:钱是个好东西,钱能掩盖自卑,换来尊重,却唯独忽视了金钱之外的追求。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往往嗜钱如命,甚至会为钱或者欲望出卖自己,比如前一阵子的 “裸贷”风波;后者,则被父母用无尽的金钱满足,完全屏蔽了金钱概念,反正钱从来不是问题,谈钱俗气伤感情。而且,很多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因为父母一直在外打拼,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到太多的爱和陪伴,因此在潜意识里认为金钱的反面才是爱。于是,有些孩子会因为交友需求和狐朋狗友待在一块,只要有人关心自己,就不问是非,甚至走入歧途。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富养呢?富养确实是要给孩子好的东西,甚至也可以让他偶尔收到一份奢侈的礼物。对于孩子一些不太过分的物质上的追求,父母可以让他知道这些好东西离自己并不那么遥远,真的想要,父母可以满足你。但更多的,父母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满足——每天给他足够的拥抱和亲吻,耐心读绘本,陪着他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培养一些有趣的兴趣爱好,带他走遍各种不同的风景,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让孩子自己慢慢发现,虽然我可以拥有很多好东西,比如最新款的玩具、漂亮的衣服,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让我获得满足。
穷养,不是刻意給孩子匮乏感
我也接到过许多家长的疑问:“自家孩子的要求到底要不要满足,我家是男孩,要不要穷养呢?”其实答案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及意愿。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如果遇到不能给予的,那么就告诉孩子:这个得以后你自己去努力。对穷养最可怕的误读在于:明明有条件,买得起,却偏要给孩子灌输一切来之不易,花钱可耻的观念。孩子所接收到的可能会是——我似乎不配得到一切好东西。
我认识这样一位邻居,他出生于高知中产家庭,但父母为了激励他专心念书,从小就屏蔽了他所有兴趣爱好和玩乐,还告诉他家里没很好的物质条件去供他娱乐。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一直囊中羞涩,当他奋战于一堆习题册时,同学们或者是去参加合唱团排练,或者是拿着游戏机和漫画,他心里满是向往和羡慕。长大后,为了满足自己贫乏的童年生活,于是他花钱大手大脚,一看喜欢的商品就买下来,生怕错过。
穷养的孩子长大后除了这种表现外,还有一部分人即使拿上了高薪,步入了中产,但在看到喜欢的物品前还是会习惯性地先看标价,吃一顿大餐时要纠结一阵子,脑中反复会想到一些“金钱来之不易”“挥霍可耻”等跟金钱有关的忠告。这份对金钱的沉重感,或许就是穷养观念的误伤。此外,他们还多半表现为过分重视钱,没钱就没有安全感,为小事或者一件小东西斤斤计较,感到自卑等等。
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心底里很容易写满匮乏与沉重,血液里似乎就少了一种快乐的流动。成年后,他的潜意识总会告诉他,你不配这么开心,开心与愧疚感成了“买一赠一”的组合。当一个人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就容易在生活中与自己较劲,不断拧巴着自己。虽然他不再是物质上的穷人,但内心还是坚持自己是贫穷的。
穷养不是让孩子去体会贫穷带来的匮乏和痛苦,刻意的剥夺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穷养在于父母更少的包办和更多的放手,历练和独立生活的机会更能培养孩子坚强意志和责任感,告诉他奋斗和担当的意义。
养育孩子,最需要的是走心和爱
穷养也好,富养也罢,其实真正的重点不在于钱,而是父母的爱和走心。
首先,关于爱,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包围着的,让他内心充满安全感。因此,除了给孩子足够的爱之外,如何构建孩子生活的家庭氛围也非常重要。关爱孩子之前,爸爸妈妈彼此要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与扶持。
对于女孩子,爸爸可以让她看到自己非常体贴和关心妈妈,妈妈不是每天仅仅围着家庭转,而是有自己的圈子和兴趣爱好,比如保持读书和旅行的习惯,留住一切少女时美好的东西。有这般养育环境的女孩,长大后才不会因为钱而走歪路,或者是爱上渣男,因为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会在她的脑海里写下这样的源代码——我要找一个爸爸这样宠着我的男人,成为妈妈这样幸福的女子。
对于男孩子,爸爸不要吝啬于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付出,并确保足够的时间和全家一起享受亲情。这样,他长大后会更乐于担当责任,对家庭更乐于付出,因为他也已认可了自己潜意识中的家庭模式,只有先付出很多爱,才能收获很多爱。
再说说另一面,走心。我身边有个朋友叫艾米,是位7岁孩子的妈妈,她是社区小朋友们心目中的偶像妈妈,包括我的女儿都特别喜欢她,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女儿向来不太爱吃我煎的蛋,但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她爱上了艾米阿姨煎的蛋,因为是爱心形状的。后来我发现每一次聚餐,艾米都会特别用心地准备点心,其实有时候并非现烤现做的,但是她会用比较特别的餐具来装,小朋友们吃得就特别开心。反观我的作品,厨艺不精的我能不把蛋煎焦就已经不错了,更不讲求形状。
其实艾米的厨艺也并不能保证蛋煎得恰到好处,但她会很用心地去寻找高效并有趣的小工具来提高食物的颜值。就比别人多用了一点儿心,普通的东西就会变得不普通起来。因此她的孩子每次都非常自豪和骄傲,而其他的小朋友们也特别羡慕他。这就是她受孩子欢迎的原因,因为在养育孩子方面,她很用心,并非物质上投入更多,而是心思上。
这些小心思都是多余的吗?并不是,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提高孩子体验、看似矫情的点睛之笔是对生活趣味的追求,也是富养的真正内核。父母看似差不多的投入,只因为多花一点点小心思,孩子接收到的却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多花点心思吧,当给了孩子一本精美的植物绘本后,不如再和他一起养一株小植物,并告诉孩子绘本里不能直观理解的知识;当孩子对汽车感兴趣时,不妨带他去一次汽车博物馆,让他直观感受汽车的发展历史;想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心,除了讲道理外,或许去郊外钓一次鱼更有实际意义……
吕秋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母婴杂志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现任母婴类门户网站主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