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案负面社会情绪的新闻引导策略

2017-04-15孔洪刚程艳芳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彭宇负面标签

■孔洪刚 程艳芳

涉案负面社会情绪的新闻引导策略

■孔洪刚 程艳芳

社会情绪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趋于宽松,人们对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认同度较高,社会情绪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同时,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等各方面的原因,负面社会情绪尤其是涉案负面社会情绪趋于激烈。公众涉及刑事案件的负面社会情绪,多基于涉案官二代、富二代借助社会地位获取司法上不正当优势的假设,具有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仇富仇官的自然正义色彩,如李某某案、李刚门、杭州“欺实马”事件等。涉及民事案件的负面社会情绪,主要源于道德缺失引发的不信任、逆反、冷漠等社会心理,如南京彭宇案等老人倒地纠纷类案件等。

公众涉案负面社会情绪,一方面源于现实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另一方面受各种媒体平台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如何做好涉案负面社会情绪的新闻引导工作,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命题。

精心选择报道角度

报道角度是指报道事实的着眼点和观察视角。新闻事实通常是由丰富多彩的诸多侧面组成的,每一面都有其不同的表象与特点。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报道新闻,不仅决定着一则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而且关乎新闻的社会效果。近年来的涉案负面社会情绪,很大意义上源于媒体不当的报道角度。

在作为“有罪推定”负面典型的佘祥林冤案中,一些媒体报道警方在没有进行DNA鉴定的情况下,将无名女尸认定为佘祥林的妻子,并将板子打在基层民警身上。媒体的报道不仅造成涉事民警自杀身亡,而且加剧了警民之间的不信任和冲突。事实上,佘祥林案最初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很少将DNA鉴定技术应用到实际断案中。在美国,直到2003年所有被判有罪的人才有通过DNA检测证明自己无罪的机会。当时媒体如能关注当时的司法制度环境、社会条件,改变报道角度,公众就不会过于关注基层警察的责任,过于关注有罪推定行为的表象,从而忽略佘祥林冤案的制度性根源。

南京彭宇案“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失实报道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并不在于事实的真相是什么,而是在于公众对社会诚信、社会风气失望的情况下,初审法官的依法判决将公众置于同样的道德诘难中,于是公众反过来将不满的情绪倾泻于司法,并将社会冷漠的原因归咎于司法对于彭宇案的事实认定,进而对主审法官、涉事另一方徐老太进行人身攻击。媒体如能洞察公众关切彭宇案的真正心理动因,就不应将报道角度定格在司法不公层面。

在南京彭宇案之后的小悦悦事件(案件)中,一些媒体将笔墨集中在冷漠的18名路人身上,认为是他们的冷漠终致小悦悦丧命。事实上,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冷漠行为,是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支配下的集体不作为,和道德素养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现象在欧美各国曾一再出现,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促使人们实施救助行为。媒体如能超越好人与坏人的道德视角,不借机发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负面社会情绪,将小悦悦事件纳入法治轨道,将会使人们的反思更有深度、更具价值。

回避不当新闻标签和敏感关键词

“议程设置”理论的深度研究表明,媒体不仅决定着哪些议题重要且为公众注意,而且赋予这些议题某些(某种)为公众认同的属性。标签化报道是近年来媒体设置议程最常用的报道方式。受标签化报道的影响,公众对案件产生诸多负面社会情绪。如,在媒体将南京彭宇案界定为“好人做好事没好报”和“葫芦僧错判葫芦案”后,一些媒体在报道其他老人倒地案件时,频频使用“彭宇案”的标签。受不当新闻标签的影响,公众将老人群体与自私、蛮横、无法无天等负面行为特征联系起来。“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的网络流行语,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失德”老人的厌弃。受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公众扶倒地老人的态度和行为趋于消极。

又如,2017年9月,网络爆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在抢救呼吸骤停患者时,因处理患者衣物时未清理衣内财物,遭患者家属报警、索赔,经警察调解,医院与患者家属达成协议,补偿其损失1000元。9月23日,微信公众账号“宋阳标”发表题为“堪比南京彭宇案:中南医院赔了一千元,国人要赔多少条命?”的文章。受之影响,一些媒体同样给这起纠纷打上“彭宇案”的标签。事实上,这篇文章刊载当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通过媒体澄清出警警察未参与调解,协议系医院与患者家属协商达成。就这起事件而言,医院的抢救行为非常成功、规范,剪衣服也无不当。医院的唯一瑕疵在于:由于抢救过程紧张,加之疏忽,导致剪掉的衣物遗失。这种情况下经协商予以适当赔偿,并无不当。在医患矛盾紧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的社会氛围下,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公众账号文章,都不应通过新闻标签做情绪化解读,过度渲染医患矛盾,助长负面社会情绪的传播、扩散。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情绪都存在启动效应,即看到一个词,思维会立刻产生变化,同时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从引导社会负面情绪的角度说,媒体不仅需要避免出现那些众人皆知的显著新闻标签,而且还应谨慎使用和新闻标签相关的敏感关键词。如《山西晚报》2013年8月以“老人街头摔倒众人扶,没有冲突,没有讹诈”为题报道了一起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但标题凸显“讹诈”二字,会使公众产生认知误区——讹诈是常态、不讹诈反倒成了新闻。报道中出现和新闻标签相关的关键词,其传播效果无异于标签化报道。

根据负面社会情绪所处阶段进行针对性引导

负面社会情绪的传播和扩散,遵循事物萌芽期—发展期—高峰期—衰落期的一般发展规律。

负面社会情绪尚不明确时,新闻媒体的最初报道应慎重界定事件属性,并对可能引发的舆情风险有充分认知,防止滋生负面社会情绪。例如,南京彭宇案之前,老年人个体、群体“失德”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注意,但由于网络传播尚未实现公众注意力的充分聚焦,这一现象并未显著化。南京彭宇案中,一些媒体将案件报道道德化,迎合了公众的道德激情,遂使这一案件成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代名词。媒体如果对网络传播的舆论集聚效应有所警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负面社会情绪。

负面社会情绪进入发展期,各种观点交锋,尚未出现优势性意见和情绪,媒体应敏锐把握舆情的发展态势和传播路径,通过正面议题,避免负面社会情绪进一步发酵,引导负面社会情绪朝正面方向发展。例如,2011年11月,一个题为“红衣女子跳桥,上百车辆经过无人救”的视频引发热议,被网友称为成都“小悦悦”,使人们对社会道德冷漠的触感接近冰点。某报跟进报道,援引跳桥受伤女子称,事件发生前后成都人给了她温暖,并非像网上说的那样无人理睬,给这则事件抹上了一层暖色。

负面社会情绪进入高峰期并占据主导时,媒体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总结性、分析性报道,从新的视角回顾、梳理新闻事件,从根本上瓦解负面舆情赖以存在的认知基础。小悦悦事件后期,一些媒体开始从对社会道德的简单谴责,转向对父母监护责任等多层面的反思,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负面社会情绪新闻引导的不利局面。又如,2013年第2期《人物》杂志刊载调查性报道《厉害女士》,将笔锋从批判政府相关部门责任,转向从道德上苛责收养流浪儿童和弃婴的爱心妈妈袁厉害。由于此前报道基本聚焦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再次重复此前的新闻报道有损时效性,因此只能作为背景材料形成链接。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宜筛选有思想力度的新闻评论,和这篇报道并陈,展示新闻界对袁厉害的多角度看法。

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是,负面社会情绪即便处于衰落期,也只是固化为深层次认知的一部分,并没有消失。媒体应回避相关事件的报道,淡化相关舆情的传播,防止产生新一轮舆论涟漪,形成韧性传播和循环传播。在这方面,老人倒地纠纷事件(案件)可谓典型反例。从南京彭宇案开始,每一起老人群体纠纷事件都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当一起老人倒地事件不再成为舆论热点时,新的老人倒地事件又“浮出水面”,不断占据社会舆论的中心,致使相关负面社会情绪持续发酵、无法消弭。

(作者分别系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法制新闻系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方向研究生,本文为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一般项目“涉诉不实舆论的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14YS09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彭宇负面标签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最萌“海拔差”:我要给你一个“补齐的幸福”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远离负面情绪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标签化伤害了谁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