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要找准社会“痛点”
——从“法眼观潮”看如何做好监督类报道

2017-04-15李钰之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观潮切入点舆论监督

■李钰之

舆论监督要找准社会“痛点”
——从“法眼观潮”看如何做好监督类报道

■李钰之

《检察日报》作为重要的法治类大报,无论是从其最高检机关报的定位出发,还是遵从其一直坚持的“检察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法治化、法治新闻专业化”理念,都把加强舆论监督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之一,并充分利用报道、评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舆论监督。今年一版重点打造的“法眼观潮”栏目,已成为加强舆论监督的利器,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话题精心筛选、事实仔细核准、表达客观中立。

善于发现问题,找准社会“痛点”

所谓监督类报道,就是社会各界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公共传播媒介,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舆论压力,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进行制约。监督类报道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监督”二字。根据《辞海》的解释,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监察,二是督促。具体到监督类报道,监察是为了发现问题,督促则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把握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就抓住了做好监督类报道的关键。

“法眼观潮”栏目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从法治的视角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法律“痛点”并加以“会诊”。其开栏之作是今年3月推出的共享单车系列报道,当时共享单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在各大城市疯狂地“跑马圈地”,一时风光无限,但同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广为诟病,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经过梳理,我们决定从押金、占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三个方面出发,由表及里,从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押金层层递进到公共管理,深入挖掘这一新生事物所面临的“成长烦恼”。这个系列报道从法律问题入手,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着眼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在更高层面上提出应对之策,从建设性的角度促进这个“中国新四大发明”健康发展。

香港树仁大学魏永征教授认为,只有经过传播,得到众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才能形成舆论。因此,要想使监督类报道引起关注,切中要害,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就必须选择一个相对最佳的新闻切入点。我认为,选取这个相对最佳的新闻切入点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切入点要真实准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只有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做到准确报道。

二是切入点要及时快速。在进行监督类报道时,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收集、早反应。否则,等问题成了明日黄花,也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了。

三是切入点要高屋建瓴。监督类报道要有全局观,要有深度。

四是切入点要有的放矢。监督类报道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报道那些带有警示性和前瞻性的问题。

深入一线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次监督类报道,都必须严把事实关,来不得半点马虎。新闻事实的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背景、缘由、细节、语言、动作等等。在采写监督类报道时,要做到完全让事实说话,不带有个人观点。对一些事实和细节要反复核对,切忌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凭空想象、闭门造车。监督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权利,但如果所发出的监督类报道不符合事实,那就可能变为违法的“污蔑”,甚至要负刑事责任。在现实中,有不少记者坐上被告席,往往就因为在细节上与事实不符,教训非常深刻。

“法眼观潮”栏目与一版另一个栏目“法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坐而论道”,不是采访几位专家学者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求记者深入实地采访,掌握大量的新闻素材,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今年4月,我们在做公共空间系列报道时,三位记者都深入快递公司、路边停车场、居民小区,了解城市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状,采访相关人员,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报道快递违法占道问题时,记者采访了“快递小哥”和快递公司副总裁;在报道路边停车位问题时,记者实地走访路边停车位,查阅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北京停车场备案汇总明细等;在采访小区公共空间被物业占用问题时,记者向物业公司经理了解停车位和楼宇广告现状,到广告公司了解广告费用。正是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采访和梳理,记者掌握了大量真实材料,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解决问题。

立足解决问题,增加社会正能量

用理性的思维、建设性的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是监督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过去一提到舆论监督报道,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批评性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抓人痛处、揭人短处、穷追猛打”也往往是习惯做法。这类报道虽然慷慨激昂,但难免让人生出疑惑,难道这世界就如此灰暗吗?监督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引以为鉴、解决问题,一味使“蛮力”或感情用事,显然有悖初衷。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进行建设性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引导力,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法眼观潮”栏目始终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去考量,以建设性的思路进行舆论监督,这样看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就会更宽广、更有深度。今年5月,“法眼观潮”推出聚焦网事系列报道,关注网络侵权、网络售假、网络诈骗等问题。这组报道不仅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揭露网络犯罪的作案方式,而且通过采访检察官、律师、网络安全专家等,告诉读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避免“中招”,同时建议立法机关完善法律、行政执法机关加强监管、相关企业改进技术,这种理性和前瞻性,才代表了一个主流媒体的专业化水平。

“在碎阅读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时代,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一名记者要提升监督类报道的采写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快速反应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时效性已经进入“秒争”时代,舆论监督首要注重时效性。对于任何新闻事件,记者都要提高新闻敏感度,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持续进行关注和追踪。

2.去伪存真

采写时要把握好“度”,用“理性”说话,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在披露问题时,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断章取义,如此才有公信力,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要遵循新闻规律,坚持用事实说话,尽量不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语言,防止主观、武断。

3.做精写深

深度是监督类报道的灵魂,记者必须抓住新闻本质,挖掘新闻背后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在报道角度上,要有“独家”意识,在报道中独辟蹊径,寻找到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内容。在写作方式上,要巧用新闻背景材料,提升整个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彰显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观点速递

自社会化媒体出现以来,网络媒体“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和功能弱化就一直饱受诟病。因为每个人在对信息转发和传递过程中,都存在着信息再编辑的过程,哪怕是不带任何附加评论的转发,其中也隐含着传播者特定的价值立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网民的这种传播行为往往更缺乏对信息的把关,而导致舆论失控或谣言四起。所以说,社会化媒体带给社会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副作用,即社会信息中谣言的回归和激增。

——张明海,《当代传播》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观潮切入点舆论监督
观潮
观潮
钱塘江观潮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