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2017-04-15白亚光

奋斗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 白亚光

让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 白亚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何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今天所用,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让传统经典走进当代生活

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据有关部门对两所地方普通高校的部分师生和一百多位机关干部、企业高级职员的调查,71%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经典是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68%的人认为直接阅读经典原著是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渠道,87%的人认为目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统经典的传播不够或很不够。可见,人们普遍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是阅读、学习传统经典的重要性。

要赋予传统经典以当代形式。很多人希望了解古代经典中的思想,但很难读懂艰深隐晦的文言文,因此需要对传统经典的话语体系进行当代的转换。要使传统经典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相对接。尽管人们对“品三国”“论语心得”还有不同看法,但其大众化、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应该肯定。传统经典不应在书斋中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走向中国大地,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让整个社会,从高层到基层,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经典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发掘与阐发。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宣传,要以对其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要进一步开展对中华元典的系统研究,将其作为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课题,组织专门团队,厘清经典中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脉络、精华和糟粕,找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新阐释,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要加强对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让古籍走进大众。

二、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渠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非凡创造力的体现,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保护是文物永续存在和永续利用的前提,抢救是保护文物的当务之急,合理利用是实现文物价值和更好保护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要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探索保护前提下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物真正“活下去”“活起来”。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仅仅把它当作稀世珍品加以保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这方面所需工作很多,包括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遗产助推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等,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搞好博物馆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与公共图书馆一起成为文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重要基石,各国都十分重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召,显示了博物馆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人民群众对参观博物馆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成倍增长的观众群有学生、军人、工人、农民,还有进城务工人员,去博物馆看展览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休闲方式。应该看到,当前,博物馆还存在展品出展率低、展览缺乏历史深度、缺乏科学严谨的内涵开发、缺乏生动细节、缺乏艺术表现等问题。要扩大馆际交流,加强展品资源的整合,千方百计扩大展品的展出率;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发挥陈列展览认识历史、服务当代、启迪未来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要增强精品意识,深入发掘文物的丰富内涵,将文物和典籍包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讲清楚,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文化含量;要在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利用,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努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要改进展览的参观组织和讲解咨询,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使参观文物、博物馆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时尚。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并非没有物质形态,实际上,任何文化遗产都兼具有形和无形。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同时承载着儒家思想和儒家精神;中国古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需要以古琴等作为物质载体。二者的不同就在于,“三孔”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它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稀世物证;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则是其精湛的技艺和独到的精神内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而不论人们弹奏的是真正的千年古琴还是当今仿制的古琴。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固化的、凝定的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的活动的、流变的状态,这种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沉积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民族文化初始状态的“活”的显现,其内容要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多姿多彩、博大深厚。

要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遴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存浩如烟海,要按标准确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遗产名录,并分层次加以对待,特别注意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民间绝技、民俗文化等遗产项目进行抢救,对一些影响广泛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和传承。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才能得到展现和传承,因此,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是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传承人要用很长时间、经过极其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准,所以一旦具有了传承人的资格,其生命历程也大多过半,因此要深刻认识保护好传承人并发挥其传承作用的紧迫性。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固守昨天,而在于建设今天和走向未来;保护和发扬传统,归根结底是为了今天的人民大众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传统只有能对当今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而生产性保护就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这样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后继人才;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以文化遗产助推城镇建设

城镇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城镇建设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报告开篇提出的一个口号。我国内陆一些地区和城市在经历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后,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文化特色城市”等目标。综观世界著名的文化城市,都是因为它们在立足于自身文化特点上发展。而立足自身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彰显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作用。

梳理文化脉络。要系统研究城镇文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文化源流和发展阶段、文化典籍和思想内涵、文化名人、重大文化事件和文物等重要文化载体,这是发挥文化遗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提炼文化精神。历史表明,不仅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而且一个成熟发展的城市或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特质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是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整合,常常体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举动之中,却又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炼和概括文化特质,以便将人们的不自觉行为上升为一种主动的追求,就成了世界性的“惯例”。

在黑龙江流域的发展史上,有三大基本的文化因素,即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原生文化,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关内文化和以俄罗斯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因素间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黑龙江省文化特有的品质,即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开放包容、开拓自强的边疆文化。这里,“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反映了历史上黑龙江三大基本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开放包容、开拓自强”则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内在精神的进一步揭示,说明黑龙江文化的优势在于综合包容,实质是开拓和创造,这种优势和实质既是优良的文化传统,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相一致,也符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见,对于地区或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要有时代精神的升华。

留住历史记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以古代遗址、历史街区、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存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人们可以通过它来直接读取城市的历史年轮和文化特质。有效保留、保护和延续这种文化记忆,是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中具有抢救性的急迫任务。要精心讲好城市的历史故事,把发生在城市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典故讲深讲透,把城市的典籍保管好、展示好、运用好。要按照整体性保护的原则,精心保护好重要的城市历史区域或历史地段、富有特色的商业古街、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城市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各种文物古迹等,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古村落的保护。

要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根基规划城市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爱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要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使保护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要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给人们以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要加强对城市民间文化的发掘,研究如何将那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当地活的文化基因,变成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再造有文化特色的城镇。

五、以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分重视开发文物的衍生品,仅翠玉白菜的衍生品就达204种,一年的销售额达到1.2亿新台币。这些都启示我们,深入挖掘和升华中华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以文化遗产促进艺术精品的生产。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内涵加以改造、补充、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造具有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艺术作品。要特别注意运用数字化手段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以打造数字化产品。在日本,日立制作所已经成功地运用数字图像技术把在历史中散落、烧毁的“源氏物语”实现了完美的再现,并将其呈现在和原图一样的绢上。要促进文化遗产同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自然的“仙”和“龙”是文化,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使其升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满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使西湖游人如织,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巨大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要进一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进一步探索其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展现方式,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寻根”“文化体验”等深度旅游的开展,进一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