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入殓师》中死亡哲学及其建构
2017-04-15何昊泽
何昊泽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浅谈《入殓师》中死亡哲学及其建构
何昊泽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对于死亡哲学的思考就从未停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日本电影《入殓师》作为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其中的死亡哲学地思想对于当下死亡哲学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从影片的主题、内容结构、人物三个方面来分析死亡哲学的建构。并分析出了该影片的死亡哲学的内涵,为进行相同方向的研究与影片鉴赏提供了借鉴意义。
死亡哲学;主题;内容结构;人物
一、引言
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死亡是一个多维度现象,涉及哲学、心理学、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而死亡哲学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马克思,都从哲学的角度对死亡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近代以来,由于物质世界极大丰富,而精神世界的发展则陷入瓶颈之中,人类的精神世界趋于贫瘠化和浅层化。对于死亡的思考并没有探讨太多。在此背景下,旨在分析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死亡哲学内涵及其建构,探究这部影片中的死亡哲学价值。
《入殓师》影片《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于乐队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就此失业。他和妻子美香(广末凉子饰)一起离开东京回到了老家山形县。找到了一份工作,是关于旅游向导的,事务所老板佐佐木(山崎努饰)向大悟说明了工作性质,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负责将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化妆。面对这样一份工作,大悟踌躇良久,但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含糊其辞地对美香说自己当的是婚葬仪式助理,让她误以为是婚礼助理。在各式各样的死别中,大悟渐渐喜欢上了入殓师这份工作。体会到了死亡的真谛和人生的方向。然而世俗对于入殓师职业的歧视,以及妻子美香的不理解以及工作中受到的责难让大悟决定放弃,在和老社长的一番深谈后,大悟终于放下心结,安心做一名引导亡灵走向永久平静的入殓师。而美香在得知自己怀有孩子,以及感受到大悟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后,放下偏见,与大悟破镜重圆。文章的结尾,大悟深藏内心的心结——父亲的不辞而别,在父亲死后大悟为亡父入殓时解开。
二、死亡哲学在影片中的建构
本文作者从《入殓师》的主题、内容结构、人物三个方面来分析死亡哲学的建构。
(一)向死而生的主题
主题是电影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主人公大悟从抗拒到接受最后到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之中的过程,导演借影片中的一位老人的口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入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导演借老人之口和大悟服务的七个亡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关于死亡,我们要坦然面对,安宁对待,死亡只是一种形态的终结,总会在另一种形式下重新再来。这里反映了一种积极面对死亡,不去逃避和畏惧的死亡哲学。
(二)内容中死亡情节的重复出现
《入殓师》保持了日本电影里常见的婉约、含蓄,对桥段的设置和情节的掌控非常成功,摇曳迭宕地描绘骨肉离别,夫妻之爱,朋友之义,家庭之情,还有人对工作的态度,生命的意识。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给观众造成悲哀的情感基调,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葬礼、死亡、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但是影片也没有止于笑声。导演泷田洋二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他一共为七位死者入殓:留男,直美,雪美,澡堂煮汤阿姨等等。佐佐木生荣和小林大悟一老一少两位入殓师,行走它乡,进出陌院,把他们好好的含棉洗净,给逝者擦拭身体、换衣服、化妆、打理好后放进棺材,送进火葬场,对一些特殊状况也有所讲述,比如给女逝者擦拭时发现原来有“那一根”,进入腐臭、苍蝇横飞的公寓打理死去一周的老人,化妆的结果不能让濒临崩溃的死者家属满意等等。主人公在一次次的跟随社长工作中心态也在逐渐的转变,从开始的吃不下饭到后来的啃家属答谢的丸子,对于死亡和所从事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论是已逝者,还是他的大提琴,乃至包在歌谱里的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尊重。主人公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上不断成长,接受了妻子失而复得和父亲死亡的考验。
通过一上情节的设定,葬礼与大悟个人的工作生活场景交织,生活与死亡的交替,反映出了了死亡与活着一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平淡开待,不要妖魔化的死亡哲学。
(三)见惯死亡、感悟死亡的人物设定
人物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造型的基础。在《入殓师》中,大悟的外形人物设定以黑色调西装和白色调的工作服为主,永远是短发头型。用黑色和白色单一色调象征着“入殓”的肃穆与故去的悲伤,但是,影片在人物的景别设定上,则制造出了反差的效应,男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大提琴正在田野流水,莹天白云,旁边下面,即兴发挥。而那一些蓝天白鹤,勾引出来的男主人公的童年回忆又是对于影片的必要情节画解。还有小林大悟在职业生涯伊始受挫时观看天鹅与河豚溯游,与社长交心谈话时的绿色植被。以上都构成了一种反差,生与死。严肃与活泼。终结与生命,反映出了生死循环往复的死亡哲学观点。广末凉子的表演在镜头中将女主人公小林美香塑造成了一个春光般明媚、月光般皎洁的格外纯粹的日本女性形象,她的熠熠表现会叫人不自觉想起来关于女人与女性的美,最后的怀孕归家,也体现出了生死循环的死亡哲学。
三、总结
影片《入殓师》利用其向死而生的主题,生与死交错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性的人物设定,建构起了富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死亡哲学,即向死而生,把死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死相依互相循环的哲学思想。
[1]赵婷.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人的生死观[J].电影文学,2015,(20):64-66.
[2]曾晓霞.从电影《入殓师》剖析日本社会的矛盾本质[J].电影文学,2013,(07):80-81.
[3]祁芸.浅谈《入殓师》中的生死哲学[J].电影评介,2012,(18):66-67.
[4]孔繁侠.死亡映照人生——评电影《入殓师》揭示主题的独特视角[J].电影文学,2012,(05):109-110.
[5]刘明.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J].电影文学,2011,(10):111-112.
[6]苏茜茜.《入殓师》的生死美学[J].电影评介,2011,(08):64-65+72.
[7]吴德利,林华.电影《入殓师》主角人物分析[J].电影文学,2011,(04):100-101.
[8]张笑涛.《入殓师》中的生命意蕴探析[J].电影文学,2010,(24):23-24.
[9]李丽娟.电影《入殓师》对死亡问题的新思考[J].电影文学,2010,(17):88-89.
[10]邵俊秋.浅谈电影《入殓师》中的生死观[J].电影评介,2010,(01):62+72.
[11]李云峰.守望逝者 感悟生命——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生命观[J].电影评介,2009,(20):47+53.
何昊泽(1992-),男,研究生,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