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界江水灌溉创新“旱改水”模式的调研报告
2017-04-15黑河市农发办
黑河市农发办
关于引界江水灌溉创新“旱改水”模式的调研报告
黑河市农发办
黑河市在推进两大平原改革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引领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水田北扩加强北部地区种植水稻试验的要求,在逊克、孙吴两县重点实施以引界江黑龙江水灌溉的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项目实施及重要意义
2014-2016年,黑河市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旱改水”项目10个,其中引黑龙江水灌溉的项目4个,分布在孙吴县沿江乡及逊克县干岔子乡、车陆乡,建设任务7.2万亩,项目总投资13479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1500万元,县级匹配750万元,群众自筹1229万元。项目区建设泵站5座,修建灌溉渠道203.31公里、渠系建筑物496座、渠道衬砌71.47公里,完成土地平整5.9万亩,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新修混凝土路4公里、砂石路32.6公里,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15栋、晒场15800平方米,组建农机合作社4个,购置农业机械291台套。
通过引黑龙江水灌溉,推进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黑河市北部县(区)地处高纬高寒地区,积温不足,生育期短,种植作物以大豆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并且常年种植单一作物,导致重迎茬种植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水稻作为旱涝保收的农作物,是种植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随着水稻种植试验获得成功,只要加大水利和科技措施的投入,北部地区水田面积就会快速发展,高纬寒地水田发展是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二是高纬寒地曾是水稻种植的“禁区”,近年来,通过农发、水务等部门的项目实施,打破了高纬寒地水稻种植的瓶颈,为水稻北扩提供了实践经验。逊克、孙吴两县引界江水种植水稻,建立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现代水田示范区,是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三是通过高纬寒地水田项目的实施,可以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黑河市水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短板。水稻按亩产500公斤计算,亩效益630元,较本地玉米亩效益高320元、较大豆高330元,经加工后水稻效益会更高,综合看,种植水稻收益远高于种植大豆和玉米。
二、主要做法及模式特点
黑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依托紧靠黑龙江的优势,大力建设黑河灌区,深入推进“旱改水”项目建设。一是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逊克、孙吴两县将“旱改水”项目建设作为全县重点任务,纳入重要日程,建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发办、水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专题研究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明确方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3-2020年)》,逊克、孙吴两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逊克县高纬寒地区域水田发展规划》《孙吴县高纬寒地区域水田发展规划》,强化推进措施,提出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把发展高纬寒地水田种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大力实施“旱改水”项目,努力建设黑龙江高纬寒地水田种植示范区。三是细致工作,扎扎实实推进项目建设。建立由县农发办牵头负责的“旱改水”项目推进组,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并由县委办、政府办负责督办。按照“查进展、看实效、严督办”的原则,将项目推进情况纳入部门实绩考评管理,促进了项目建设快速、高效、有序实施。四是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及时让公众了解项目建设成效,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依托“北纬49度”公司、黑龙江大米网、“林博汇”等电商平台,叫响黑龙江寒地绿色有机稻米品牌。
引界江水灌溉种植水稻,创新了“旱改水”模式。一是有利于提高抗灾能力。我市沿江乡镇紧靠黑龙江,内涝严重,由于水稻作物抗涝能力远高于旱田作物,因此,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发展“旱改水”,利用已建成的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建好提水泵站、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旱改水”之后,可以有效提高抗灾能力,在沿江区域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水田。二是有利于发挥农发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大项目标准高、投入多、规模大、效益好,可以迅速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如投入农发资金6429万元,在逊克县干岔子村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水田2.8万亩,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各种措施配套组装。在项目区带动下,周边水田快速发展,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推动稻农大幅增收。三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据资料分析,黑龙江平均径流量为10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为34.52亿立方米/年。加之沿江区域天然河流众多,为“旱改水”项目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同时,由于黑龙江水质无污染,为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奠定了基础。经检测,逊克、孙吴两县江水稻不仅无农药残留,而且未使用杀虫剂。四是有利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黑河虽然以种植大豆远近闻名,但沿江区域耕地大部分是白浆土,土壤保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不适合旱田作物生长。加之黑龙江水比地下水水温高3-5度,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促早熟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以点带面,可以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五是有利于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发项目区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带地入社,依托合作社实施项目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孙吴县依托并扶持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和江之稻水稻种植合作社,两家合作社积极献言献策,协调征用土地、工程用土等关键环节,为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为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同时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孙吴县两家合作社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打造“物联网+”模式,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建立了水稻质量可追溯系统。
三、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通过引界江水种植水稻获得成功,目前初具规模,但进一步加快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旱改水”项目施工期集中于夏秋季节,田间作物正处在生长期,无法有效施工建设。同时,项目批复时间较晚,造成了项目有效施工时间不足,工程进度缓慢,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影响了开发成效。二是土地平整工程量大,目前投资偏低。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水田高差应在3厘米以内。但由于项目区部分地块高差较大,应根据实际地形调整长宽尺寸,土地平整和筑田埂工程量较大,需要提高投资标准。三是随着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黑龙江大米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黑河地区种植水田在地域、积温、品种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相对哈尔滨、绥化等地区没有优势,如何“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缺少大型稻米加工企业,产业链中缺少关键的一环。
进一步加快我市水稻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亩投资标准。我市沿江乡镇虽然属于平原,但土地平整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地块高差接近1米,需要切实搞好土地平整。鉴于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大,建议提高“旱改水”亩投资标准,强化资金支撑。二是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旱改水”项目的持续发展,在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紧紧依托龙头企业的牵动引领。请省里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和培育黑河北部大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载体和带动作用,放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张砾